管还是不管?我给女儿立规矩前,会先多做这一步
最近收到一条留言问:
我们小区没封,我和孩子会去公园锻炼一下。
路上压根没人没车,遇到红灯,我就准备过马路了,谁知道孩子一个劲地说,红灯不能过马路。我就在想,真的需要让孩子无条件遵守规则吗?是不是也要教他学会变通呢?
再进一步想,都知道要给孩子立规矩,但是太多规矩,会不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自我了呢?这个提问很有意思,别的不说,我拿着开头的场景去问身边的朋友们,竟然超过一半都说,可以过马路的,不知道你们的答案是什么?
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界定一下规则的类别。对我来说,规则是分三类的,红色是绝对不能违反;黄色是有前提条件下可以打破;绿色就是灵活自由。用这个视角看的话,就不存在留言里的担忧了。
我猜,估计不少朋友对于这三类规则的划分会有疑惑。这的确没有标准答案可以抄。那我今天就把自己的思路和大家分享一下。
01
红色规则
红色规则,就是绝对不可以违反的。我的定义是生命安全规则和我们家的家规。就拿开头提问的例子,就是红色规则,任何时候不能打破,因为总有万一,而且这样的交通事故新闻还真的不少。我是绝对不会在这些规则面前去教孩子“变通”,毕竟生命安全是不能有侥幸心理的。
除了交通安全外,这类的还包括,运动安全、性教育安全、防拐安全、家庭生活安全(拿刀、触摸插座等),都是需要不断强化,严格执行的。
对于有的家庭来说,做到这些就够了。那在我们家,还有一个是死守底线的就是家规的执行。“家规”之所以叫做“家规”,那就是我们家里每个成员都会执行的,而不是双标的。在我们家会有“向外”和“向内”两个方面,“向外”除了生命安全,我家家规还加上了“不打扰他人”;“向内”就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在意的道德标准的传承。
02
黄色规则
接下来就说说黄色规则,估计也是大家疑惑会比较多的区域。我聊聊自己的个人看法。对我来说,黄色规则管的就是,不涉及到第一部分的,但是做了是主流价值观默认“值得表扬的”。
我不会像“红色规则”去强加实施,而是愿意和小D进行讨论。这么做的原因是,我并不希望小D只是“听话”,而是希望她“明事理”。
这两者是有差别的。如果所有的规则都是被要求、被灌输,没有道理可讲只能执行的,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必定被削弱,大家没了思考,只有服从,“自我”势必就不存在了。我是怎么界定这个的呢?一个简单的标准,不执行这个规则的最坏结果,我能承担吗?
比如,闯红灯的最坏结果我无法承担,但是下面这些“黄色规则”的最坏结果我可以承担。
和大家举个例子。让座,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我就把她列为黄色规则。小D坐公车后,我们就聊过这个规则。规则的定义-- 公交车里的位置是给每个人坐的,大家先到先得。但如果你坐着的时候,看到有老人,生病的,行动不方便的,怀孕的,或者是比你小的孩子,你可以让给他们坐,那是更好的。
为什么这么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则呢?因为如果你愿意这么做,当下一次你坐公车不舒服了,或者你长大了变老了,别人也会这么帮助你。上面这两段话,基本上就是我家聊规则的模板了,红色规则我也会这么说。只不过对于“黄色规则”,我会增加下面这段。
有没有例外-- 这样的行为是善意的,是好的,但做这件事不是强迫的。如果你今天自己也很累,或者也不舒服;又或者你主动让座了,对方表示不需要,那么就可以不让座。这样的对话,经常会在我们家发生。小D最开始也是一知半解,但我说的这些话还是会变成种子在她心里的。我家遇到过的真实故事,有一次公交车上有个小男孩就是非要让座给一位爷爷,爷爷就是不想坐,结果小男孩就大哭起来了。本来是件好事,结果大家都挺尴尬。当时我就偷偷和小D重申了我们家这个“黄色规则”,小D也就记起来了,和我说,如果对方不需要,可以不让座。
类似的还适用于,见到别人要叫人,好东西要分享,看到好朋友有困难要帮助,等等。这些在我们家都是“黄色规则”,并不是强制非要做的。我会告诉小D为什么这么做更好,最终“做不做”的选择权在她自己手上。它们的最坏结果是什么?
小D被说,没礼貌,没教养,我教育不行,对吧?短期看,这样的最坏结果我能接受。而且我相信,长期来看,当她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要遵守”后,她的自发遵守的意愿肯定更加强烈,而且她的“自我”也被保护了。当然,选择这么做的时候,也意味着我们家长需要内心强大,时刻记得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初心。
比如,当我特别希望小D可以表现得有礼貌叫人的时候,她就是没叫;当我特别想她大方分享的时候,她选择拒绝。这些事情放在亲戚同学聚会的时候,不得不说,我的面子还是受到挑战的,当时也会尴尬难受一下,还会小小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但我始终觉得,道德品德方面的规则,需要是一个人“自发”地遵守,而不是在外界督促下的“被迫”。
但并不意味着就不管了,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后,我们都会复盘聊一下。
聊聊自己感受-- 为啥不叫人啊?为啥不愿意分享啊?
聊聊他人感受-- 你不叫他,叔叔什么感受?你不和她分享玩具,西西什么感受?我始终相信“人性本善”,而所谓道德品德,需要建立在“共情”之上。
当一个孩子自己被满足和感到安全后,同时也慢慢开始换位思考,这些都会是自发选择,而不是强迫。所以再次强调,在我们家,这些都是“黄色规则”。而当我给了小D“选择自由”,她的“自我”就不会被约束,她会去思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然后再慢慢学会理解他人的。
03
绿色规则
那最后就是绿色规则了,这些对我来说,就是临时的规则,都是完全可以认可的行为了。比如,孩子们一起玩,有个领头的孩子说,我们接下来要去找个长条形的物品。于是大家都分头去找了。找了一半的过程中,有个孩子就和其他几个孩子说,我们别找长条形的吧,找圆形的。
结果是,领头的孩子大声呵斥这个小孩破坏规则。于是,小朋友们之间产生了矛盾,找大人来仲裁。对我来说,这类的,我都不参与引导的,基本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类似的还有,我和小D玩游戏,玩桌游,说好的规则,她不遵守了。我也不会上纲上线到,这个孩子不遵守规则,怕输畏难。
基本上,我会指出,你这是破坏规则哦,和我们之前约定的不一样。但只要小D可以说服我,哪怕承认说,之前的规则太难了,我想改变。
我们都能协商讨论再达成共识。在这类“绿色规则”里,我给予充分自由,但也需要小D能够明确表达沟通,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在锻炼她的独立思考和敢于表达。
今天这篇并没有标准答案,我所分享的就是我的个人三观的输出,我自己一直这么做,并且也是这么教育小D。每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会不同,但是希望至少有了这个“红黄绿”的规则划分后,我们可以愈发清晰,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带着觉知,带着思考,去育儿。
“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