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厌学or老年孤独,年龄or性别导致心理不同“心理学了145”
来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师整理
生物年龄对心理行为活动的影响
在考虑生物学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时,年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同样的外部条件对儿童和成人来说意义是不同的,心理效应的估价也不同。
例如儿童尿床不会成为心理负担,但对成人来说就会引起高度的焦虑。
此处主要介绍儿童及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中青年的心理问题见本书其他章节。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精神活动的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心理活动有其各自的特征。
对一般心理活动来说如此,对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来说也是如此。
无论就心理问题的性质或表现方式上来说都有差异。
对于一个学龄前儿童来说,心理障碍可能由一个恐怖电影镜头的惊吓产生,但却很少可能由小朋友之间打架而形成,今天打了架,明天可能又是好朋友。
但对成人来说就完全不是这样。
儿童蒙受刺激之后,很易泛化。
这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善,内抑制力较差,认知水平低,不易分化,所以,心理问题就很容易转化为心理障碍,而成人则不然。
从情绪发展来看,儿童的情绪结构比较简单,情绪的内容多为与个体保存有关的安全感和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有关。
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要求对儿童构不成直接威胁,即便是家庭不和或其他成人之间的矛盾,也是威胁到儿童安全感时才能形成所谓精神压力。
为此,年龄较小的儿童,其心理紊乱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十分复杂,由于儿童情感表达没有成人那样高度语言化和内心压抑,所以心理障碍更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或退缩行为等等。
案例分析
男性,5岁,学前班儿童。
据患儿母亲陈述,患儿自幼聪慧,两岁半能讲很多大人话,但胆小、敏感,一人不敢在家。
晚上必须妈妈陪在身边才可入睡。
入幼儿园时全托,开始很不喜欢,强迫送进幼儿园一周后,发现患儿一人独处,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对老师有恐惧感。
后来无奈,请保姆在家看管,为了将来入学有基础,送进学前班幼儿园。
开始阶段还好,老师教的课程内容均能学会,也有兴趣。
一月前,因与另一小朋友争夺一块橡皮被老师大声训斥,当即因害怕而失声大哭,又被老师严厉制止不敢哭泣。
回家后,发现不自主地挤眼、歪头,大人制止时可以控制,但过后仍改不掉,最近不单挤眼、歪头,而且喉咙里还同时发出一种怪声音。
患儿的上述行为障碍是在皮层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的基础上由惊吓引起的,成人的制止非但无效,反而是一种强化信号。
故建议家长无须注意孩子的多余动作,听其自然,绝对不应再给精神刺激,一般两三个月后可自愈。
半年后电话随访,患儿大约在六周后再不出怪声音,两月后多余动作消失,只是在老师提问时偶尔有挤眼动作。
孩子成长到少年期时,他们的行为和心理障碍除学前期不良教养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入学以后成人的错误对待给少年个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比如:家长和教师专注于儿童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要求和评价只以学习成绩为唯一准则,这样一来,成人对孩子的看法就成了“一好(学习好)百好”和“一不好(学习不好)百不好”。
一好百好的观点使家长与教师放松了对孩子的德育、体育方面的要求,放松了对孩子的生活自立训练。
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失去了其他方面的训练机会,对孩子进一步适应社会生活十分不利,孩子往往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因此,产生自信心缺乏、意志力薄弱等情况。
这就是用一好百好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童而给他们造成的有害影响。
另外,用一不好百不好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也是极可怕的,成年人的这种对待。
对于自我认知能力尚未发育成熟的学童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打击和压抑。
他们为此而丧失一切信心,自卑、焦虑,最后破罐破摔。
相反,那些学习好面又具备自信和学习不太好但能正确估价自己而不自卑的孩子,都与成人的正确对待相关联。
就这种意义上来看,对于有问题的学童来说,我们可以有一个最一般的结论,即:问题在学童,根子在父母和教师。
少年的厌学情绪在我国越来越严重。
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就临床来看,小学教育的宗旨,即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工作尚不够深人,这恐怕是主要原因。另外,把学习当作惩罚也是不对的,比如,写错一个字要惩罚五十遍,这类做法是直接损害学习兴趣的。
基于学习兴趣低落,学习上信心不足,对成人世界由不理解而产生的探究意向,再加上对不公平对待的不理解和反抗,往往造成离家出走,这是少年中存在的较严重的问题。
由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差距以及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老年的年龄划分是很困难的,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是以老年心理问题和障碍,如更年期精神症状、记忆减退、性格改变等为区分标准,生理年龄只有相对的参考价值。
老年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倾向回忆往事、不愿展望未来,因为未来对他们来说不甚乐观。
为此,曾经幸福的老年人情绪方面多数比较平稳;曾经坎坷的老年人情绪方面多愁闷和低沉。
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多数比较现实。
要求眼下有事可做,特别是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的离退休人员。
由于社会交往的减少,孤独感是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例如一对未婚的青年男女发生过性关系,后因感情不睦,关系破裂,男方对性行为的经历可能并不在意,但女方可能因“失贞”而引起较大的焦虑并导致较重的心灵创伤。
同样都有“更年期”,但由于性激素改变的幅度有较大的性别差异,对男女心理行为的影响不同,男性的更年期综合症远远不如女性那么明显和严重。
来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师整理
标签: 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