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找不到餐垫,不愿去上学”,花式逃避上学法,你家娃中了几个?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01 22:01:46

开学了,经历了几天的适应期,很多孩子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不过仍有小部分孩子,以各种理由不想去上学,我同事的儿子就是如此。理由竟然是:找不到餐垫,所以不愿意去上学。

我同事接到老师的寻人电话,一脸懵。于是,火冒三丈地打电话给孩子的爸爸,让孩儿他爸生拖硬拽地把孩子送去上学了。

很多家长在孩子开学后,感觉孩子上学提不起兴趣,放学也不想谈论学校,做作业一脸苦大仇深模样,只有打游戏兴高采烈。

对于孩子做作业的拖拉行为,家长心里“腾”起了一股无名怒火。不过先等等,越是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越是要保持冷静。

我们需要对比一下孩子对学习,和对别的事情,是否两种明显不同的态度。比如打游戏时的兴高采烈,做作业时的垂头丧气,甚至表现得非常没有信心。

原因是什么,只是不想学习吗?如果孩子对自身充满信心,老师教的都会,那为什么他会对上学感到压抑,情绪低落呢?可能是这两种原因:

一、 听不懂课程

二、 听得懂,但是实际做题就不会

家长并非要全部陪同孩子做作业,但是可以多观察和询问,“听懂了吗?”“上课听懂了,做作业遇到哪里不会做吗?”这样能够快速直接地定位到孩子的困难在哪里。

让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还有一些外在情况,家长也可以进行对比。

一、 老师的教学态度

二、 同学的冷嘲热讽

三、 校园霸凌现象

超级育儿师海兰曾经说,在她收到的咨询里,约有25%的小学生不愿去上学,到了初中,这个比例高达30~50%。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不愿意去学校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通常他们在学校会面对三部分的压力:学业,人际关系和家庭。

如果家长不对孩子的情况上心,只是单纯地认为孩子想逃避学习,逼着孩子去学校,很可能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而家长想要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可以不经意地问问孩子:

“你喜欢上语文/数学课吗?

“为啥喜欢/不喜欢?”

“你们班有没有互相起外号的情况?”

孩子如果被同学欺负了,表情会藏不住,如果真的有,他说话会支支吾吾,因为会流露出担心和害怕的表情。这时候家长就需要留个心了,不能问太细,太详细会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如果,我们说的上述原因都没有发生,那就说明确实是孩子内在的原因。即三种观点的影响:我不行、没办法、不可能。

人是大自然最具有智慧的物种,同时人类的大脑也是最繁复的系统。既然是最繁复的系统,它也喜欢处理复杂的问题,它不喜欢懒惰和无聊,否则我们也无法进化成今天的样子。

孩子会产生“我不行”的想法,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这条路上,遇到阻碍了,家长需要给他们一些支持。

好比成败效应的规则:

成功效应:当自己做成某件事,就会有信心,愿意挑战更难的事。

失败效应:失败了就会失去信心,导致越来越差,止步不前。

当名为“孩子”的这辆车陷入泥坑,家长是需要拿着撬棍,把孩子从泥坑中拽出来的。但现在很多家长,干脆把这辆车连轮子带外壳都拆了,彻底了破坏了孩子的自信心。

“你认真听了吗?为什么认真听了,现在不会做?”

“你玩游戏玩得起劲,怎么一做作业就没劲了呢?”

有位记者曾经录下了,妈妈辅导孩子作业时的对话,再放给这位妈妈听。妈妈一听,说这个女的怎么说话这么难听。在知道是自己时,羞愧难当。有很多家长,说了一些伤害孩子的话但不自知。

孩子听来更是如此,自己被爸妈否定得透透的,那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更是土崩瓦解。

遇到这个情况,父母不如先稳定心态,暂时接受孩子的现状。每个家长心里都有个标准,但是孩子总和自己的标准有个差值。焦虑、失望就来自于这个差值空间。

只有先稳定心态,才能好好使用“成败效应”法则,帮助孩子找回最佳的状态。之后,父母要给孩子“降维”,比如本来的难度值是3,你可以试着帮助孩子降到2。

给孩子一个成功的体验,降维之后,孩子可能就会做了,他就能建立起初步的自信心。知识原本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父母要允许孩子去完成这个积累。这一步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加可以让家长变得宽容和耐心。

第二步,当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就慢慢提升标准,逐渐向A标准靠近。因为第一步的成功,第二步就会成功。很多孩子遇到的困难都来自于情绪和心情,一旦成功跨过这个坎,那么大脑面对的困难也就能轻松应对了。

最后,家长要有包容心和耐心,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容错度。考完试,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因为粗心大意,原本不该扣的分扣掉了。其实也有可能是,孩子的大脑算不过来了,而不是计算和理解上的错误。家长要鼓励他,并且帮助他直到他理解为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