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敬一丹:在亲人的最后时光里,什么样的陪伴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05 07:54:11

2022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近日在北京及上海(线上形式)举行。本次论坛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死观——死亡的形式可以更美,死亡的遐思可以更暖,信念可以让生命充满力量。以下是CCTV原主持人敬一丹在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

我妈妈上中学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后来一辈子从事公安工作,她是一个非常刚强的人。

我妈妈88岁的时候,被查出得了癌症。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她做了手术和放疗,但已经无药可救。当时我就想:我能为她做些什么?看着她承受那么多痛苦,我不知道我的陪伴会给她带来什么。她是个有着强大精神力量的人,但是当她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我感受到一种特别陌生的感觉,那就是无力感。从小到大,我从妈妈身上都能获得一种精神力量。那么,我能不能也给妈妈带去精神力量呢?

敬一丹的妈妈

我妈妈退休以后做了一件事——整理了我们家60多年的家信,从我父母谈恋爱的时候起,一直到我们家四世同堂。这些信对我妈妈来说是最珍贵的,是她留给孩子们的精神财富。于是,在妈妈的病床前,我每天都和她谈这些信。后来我还做了一件事,把这1700封家信编成了一本书,因为我很想让妈妈知道,我们非常在意她做的这件事,她的这份留存太珍贵了,它是我们的传家宝。

我妈妈和我爸爸最早的家信是从1950年开始写的。然后,他们结婚,一个一个孩子出生,再到有了第二代,直到我们家四世同堂。信中涉及我的姥姥、姥爷,讲述了家里五代人的故事。这本书是给我女儿、我侄子、我外甥他们这些孩子看的,我特别想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家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是怎样的人,这个家族的血脉是怎样传承的,这本书的名字就叫《那年,那信》。

我特别感谢我妈妈,经过那么纷乱的年代,经过那么多的家庭变故,这些信居然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我把这些信编成一本书送给我妈妈的那一天,她正在做放疗,我看见她的眼睛里绽放出别样的光芒。这是她看的最后一本书。这本书一直放在她的病床枕边,护士们读了以后对她说:奶奶,您原来是这样一个人啊。这种肯定不仅来自身边的人,还有一些读者的反馈,我也及时告诉了我妈妈,这成了她生命最后时刻的一种精神慰藉。

从她得这个病开始,我一直纠结要不要告诉她真相。她是一个头脑非常清醒的人,所以我最后还是告诉了她,我相信我妈妈能够经得住。果然,她扛住了。在我妈妈最后的日子里,我们之间的谈话是没有禁区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生活质量的体现。

再后来,我妈妈听力渐弱,最后听不见了。为了和她交流,我们就在病床上给她写各种小纸条。通常她看完纸条后,会点点头。她需要知道信息,需要明明白白走自己后来的路。

有一次,我妈妈将要做一个胃管手术,我弟弟很想让妈妈了解手术的过程,于是他就自己画了一张手术流程图。医生看了这个图后,说画得完全正确。弟弟并不是学医的,但是在妈妈的病床前,他突然就有了这种不可思议的能力。那些纸条,那些图画,让我妈妈能够明白地看懂,能够清醒地接受,对她来说这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灯。

敬一丹和爸爸妈妈

最后告别的时刻快要来临了。记得有一次,我站在妈妈的病床前,她久久地看着我,对我说:你把这段经历写一写,我不能写了。我妈妈一直有着记录的习惯,她留下的那些家信,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生命感悟与孩子们分享。而病床上的她已经无力记录,所以她让我把这段经历写下来,这是我妈妈给我留的最后的“作业”。

我妈妈走了以后,我们为她举行了一个肃穆的葬礼。葬礼上,我们没有放普通的葬礼音乐,而是放了一段我妈妈生前录的歌,她唱的是《儿行千里》。这首歌是她在北京玉渊潭听到大合唱后自己学着唱的,她去录音棚录这首歌的时候已经80多岁了。最后,我们与妈妈在她的歌声中告别,歌声绕梁,鲜花环绕,我想这些都是妈妈想要的。在葬礼上,我们家第四代的孩子拿着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把它埋在了松花江边的土地里,他完成了一个送别的心愿。没有恐慌,没有害怕,我想,这对他来说也是最初的生命课。

为了完成我妈妈的嘱托,我拿起笔来写这段经历。但是,写的过程太痛苦了,我几次拿起笔,几次中断。我姐姐说你别写了,太痛了。可我觉得我妈妈是在用她生命的最后力量给我们留下一份对生命的思索,所以,我终于完成了这本《床前明月光》。病床前慢慢暗下去了,但不是没有光亮,这光清澈如水,就像月光,它是一种柔和的生命之光,是给我们带来暖意的光明。

这本书记录了我陪伴妈妈走过她生命最后一程的感悟和启迪。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了,这真是痛上加痛。这本书不仅仅是追忆我妈妈,不仅仅是写我们一家人怎样面对生死。对我来说,这其实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对生命的认识过程。这本书出版以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决定把它录制成有声书。录了两次以后,我的嗓子一下子就哑了,不能说话。但最终,我还是把它完成了。

清明节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阅读之声》节目还将重播这部有声书。我很期待我们每个人都能将自己面对生命的思考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能够和更多的人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

我们一直在说,生命末期要守候、陪伴亲人,但是,什么样的陪伴才是有质量的陪伴呢?不是说在病床边伺候就是陪伴,我觉得最有质量的陪伴是精神陪伴。也就是说,当和我们的至亲告别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心灵最深处去发现他的精神需求,然后去满足他。只有精神需求的满足,才可以让他真正安宁,可以让他无憾地和我们告别。所以,有质量的陪伴,其中一定是充满爱的。

标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