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清明节|死亡或许并不可怕,但足够可惜!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05 07:59:36

文丨团妈

又是一年清明,“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每个孩子都会在某种契机下,直面“死亡”这个话题,或是因为家中宠物的离去,又或是身边老人的逝世,抑或是周围人无意当中的一次谈话。

作为家长,我们到底该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是怎么回事?”当孩子为死亡恐惧、困扰、担忧的时候,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路线图”,这个学派认为,对于非常小的孩子,死亡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在他们看来,死亡也许就是像旅行、长时间加班,只是一种临时缺席。

到了孩子八九岁的时候,他们开始对死亡有了粗浅的认知。直到青春期,孩子们才会开始明白,死亡是真实存在的,所有的生命都将经历生老病死。

匈牙利心理学家纳吉等则是将儿童对死亡概念的年龄模式分为4个阶段:

第一、3岁以下的儿童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常会产生分离焦虑;

第二、3~5岁的儿童不了解死亡是普遍的,不可逆的,他们认为死亡是短暂的或可以复活的,甚至认为自己更乖一点,死去的家人就会回来;

第三、5~9岁的孩子已经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会用拟人方式来看待死亡,比如他们会认为死亡是被鬼差抓走;

第四、9岁以上的孩子已能正视死亡;

无论是哪一种看法,相同之处在于,不同年龄的孩子眼中,死亡也有着不同的模样。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死亡教育”,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

孩子也许并不能正确认知“死亡”到底是什么,但他们对此却充满恐惧、焦虑,以及一些好奇。

棠萍9岁的儿子因为过度焦虑,正在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他告诉医生:“我听见疫情就害怕,走在路上也怕高空坠物,我担心一切事情都可能让我死掉。”这种对未知死亡的焦虑,让棠萍的儿子一度难以正常生活。

唯有对死亡有着正确的认知,才能让焦虑不再扩大,摆脱这种困扰。当父母总是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孩子反而会以为自己需要保护父母,从而将自己的真实情绪掩藏起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卫组织报告: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0至19岁青少年中,约有15%的人有过自杀念头。

这串令人痛心的数字背后,不仅是我们对教育的反思,也有我们对“死亡教育”的忽视。

山东济宁,一位13岁的女孩只因为家长没收了手机,便爬上楼顶准备轻生。

襄阳一位年仅6岁的男孩,只因为父母不给自己买玩具,便多次用跳楼、撞车等方式,威胁父母。

每年寒暑假,还会有不少孩子因为好玩,攀爬楼顶、下河游泳,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和孩子谈死亡,不是为了让孩子怀揣着恐惧度日,而是让孩子学会接受死亡,面对死亡,当他们对死亡有了敬畏之心,才会珍惜生命的可贵

当孩子能够对死亡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也才能做出更合理的人生规划。

孩子对死亡有好奇有恐惧,是身心发展的正常过程,当孩子某一天问:“死是什么?”,避而不谈不如给出正面回答。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通常解释死亡:

——“死亡就是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爷爷只是需要睡一个很长很长的觉。”

这些解释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可能带来更多的“为什么”:

——“我怎么知道哪一颗星星是谁呢?”

——“我们可以叫醒爷爷呀,爷爷会不会做梦呢?梦里会有什么?”

这种模糊的语言并不能完全打消孩子的疑问,甚至还会产生误解,让孩子害怕睡觉,担心自己再也醒不过来,或者担心父母去上班后,就再也不会回来。

在《儿童和死亡》(1991年)中,悲伤顾问嘉娜·埃克塞尔建议如下解释:一个人死了,意味着他们的身体停止工作。心脏停止跳动,他们不再需要吃饭或睡觉,他们不再感到任何疼痛。他们不需要自己的身体了。这意味着我们将永远不会像以前那样再次看到他们。

团妈问了几个家长,他们曾经是这样给孩子解释的:死亡意味着一个人不能呼吸,也不会再活动了,他要离开亲人的和朋友,变成天上的星星。当有人想念他的时候,就可以抬头看星星。

虽然对死亡的解释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许多专家至少在如何解释上,有着共同的看法:

1、当孩子问起生与死的问题时,要立即告诉孩子;

2、最好在孩子熟悉的环境下进行,从而降低孩子的孤独感;

3、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问,想知道些什么;

4、解释时要简洁清晰,不必过度谈论细节,孩子年纪越小,解释要越简单。

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死亡是人一生的必经阶段,失去后就无法再重新回归在一起,我们才能更珍惜生命,但也不必为此而惊慌恐惧,也许身体会消失,但爱不会走远。

爱尔兰的短篇小说家Cormac James,在面对5岁儿子对他说“爸爸,我不想死”的时候,也陷入了这样的思考。

但和大部分人不同,他没有纠结于向孩子解释“死亡”,在他看来,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实际来源于他们害怕不为人爱、被抛弃或者独处。

所以,我们在进行死亡教育的时候,可以一点一点展开,从一开始比较美好的幻想,再慢慢带领孩子看到死亡真实而残酷的一面。

儿童与生命教育读本《寿命图鉴》一书中说:“在孩子问的所有问题中有两个问个最难回答:一个是性,一个是死亡和生命教育。”

孩子会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理解这种令他困惑的事情,看动画、玩游戏、编故事,都是让孩子逐步适应现实的最佳途径。

《寻梦环游记》虽然已经是5年前的动画长片,但那句“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遗忘才是”,依然令人印象深刻。时至今日,团妈依然推荐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反复观看这一部死亡和爱纠缠的动画。在这部动画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得到自己心中对“死亡”的新认知。

绘本《好好哭吧》中,小孙子们最爱的老祖母就要被死神先生带走了,他们想要留住死神,不要带走老祖母,但其实死神先生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无情,反而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

这本讲述死亡的绘本,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对待生命和死亡。特别喜欢那句话:“如果没有死,生还有什么意思?如果天从不下雨,谁还会享受阳光?如果没有黑夜,谁还会在乎白天?”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他们对死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除了告诉孩子死亡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强调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便不能重来。

选择故事时,可以选择更偏向表达惋惜,哀伤和死亡带来的遗憾的内容。

《注意,车!》是一本安全教育的绘本。哥哥伊莱亚斯、弟弟沃吉,还有邻居家的小女孩妮娜放学后一起回家。伊菜亚斯提议来一场跑步比赛,看谁先到达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那里。总想拿第一的沃吉跑在了最前面,但悲剧就在这时发生了。

哥哥伊莱亚斯和妮娜,费尽心思找到了沃吉掉落的宝贵弹珠,觉得这么做就能让他快些好起来。可最后没有奇迹,也没有反转,只有盖着弟弟沃吉的白布。

小说《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中关于萨拉·鲁思病情逐渐加重到去世的描写非常让人动容,让人深深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身边的植物和动物,也可以教会孩子面对死亡。

比如,孩子养的宠物小乌龟、小金鱼,甚至家里的小猫小狗,如果不幸去世,孩子最开始可能很难接受这个事实。这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虽然小动物已经死了,但它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希望孩子可以记住这条小生命,以后更加爱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

等孩子情绪稳定,还可以带孩子给小动物一场小小的葬礼,用一份仪式感,让孩子懂得生命的珍贵,让他学会珍惜在一起的每时每刻。

类似的,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养蚕宝宝,和孩子体会并记录蚕宝宝从毛毛虫到蜕变,甚至最后的死亡。或者,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种下一盆植物,记录它的生长。

如果孩子比较大了,或者来一场“死亡体验”,会带来更深的震撼。

金华殡仪馆曾开展了一项“知生死,悟人生”感悟生命体验活动。体验者们会通过模拟躺文明棺体验“死亡5分钟”。参与者们说,通过短短5分钟的体验,他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认知。

在德国,也有类似的活动。组织孩子参观殡仪馆和墓地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重要一课。

在殡仪馆开放日活动中,孩子们会参加一个刚刚去世的布娃娃的“葬礼”。这场“葬礼”的所有环节和设置,基本上和一场正式的告别相差无几。

葬礼引导员会鼓励孩子们思考什么是他们觉得最重要的东西,并告诉孩子们,葬礼上不仅有泪水,也会有欢笑,大家会分享死者的人生故事。

在这个清明节,带着孩子去扫墓,祭拜故人,让孩子感知离别,理解死亡,从而让他们明白生命的宝贵,敬畏每一条生命,并在他们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寻找和建构着生命可能的价值。

标签: 让·皮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