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位“鸡血”上海妈妈聊“鸡娃”:儿子上菜小,家庭矛盾少
看多了“鸡娃”故事,也得了解下反面情况。今天做分享的这位上海妈妈,和其他三位妈妈坐下来聊了聊。这三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悟。通过与她们的沟通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被“鸡娃”和“内卷”打的措手不及,焦头烂额,心态好的父母也大有人在。
作者:大J
本文原文来自:大J小D
回到国内后,就会抽时间和老朋友们吃个饭叙叙旧。
说实话,我还蛮喜欢这样的,以前对于国内的教育感受都是来自于网络。
都说,上海是教育焦虑的源头,“魔都妈妈”更加鸡血,的确我们回国后在上海也是实实在在感受到这份压力的。
但从每个鲜活的魔都妈妈身上,我反而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01.
父母又不是孩子的“救世主”
朋友A,是我当年石库门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她儿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算是朋友圈里出了名的没那么焦虑的妈妈。
她儿子上的就是对口的非常普通的公立小学,用她话说,就是你们经常说的“菜小”。
我问她,会担心教学质量不好,孩子的朋友圈环境不够好吗?
她想都没想就回答说,肯定担心的呀,但是光担心没用的,还是要结合自己家庭情况的。我从儿子3岁起,就切断了全家砸锅卖铁换学区房的念头了。
我问她,为什么呀?
她说,人都要算“成本收益”的。你现在想得再好,我换了学区房,也不图孩子怎样。
真到了那个时候,孩子成绩一般时,你的气一定是加倍的,其中一大部分是来自于,老娘都那么苦了,你还不争气。
所以,我对学区房的态度是,家里有钱的,请便,但也别指望有了学区房孩子就能怎样怎样。
像我们普通工薪阶层的,没有富余的钱托底,非要换个学区房,最终就是全家都“窝色”(上海话:都拧巴,不舒服)。
我又继续追问,那你的孩子所在学校教学质量不够好,这是不争的事实吧。
她继续说,是啊,“菜小”师资整体看也许是差一点,但教育这件事,“合适”比“最好”更重要,落实到某个老师是不是“适合”自己家孩子,还真说不好。
而且,我家没换房,我和老公的工资养活日常外,还有蛮多富余。我就拿出来给孩子选择性地上一点课外班,孩子的成绩反而是班级挺好的,还被分到了“重点班”。
这么一来,我儿子的学习动力非常好,学有余力,还能发展一个兴趣爱好,每周射箭,也坚持了一年多了,都很喜欢。
最关键的是,我们全家心态放平了,生活质量没下降,也不用疲于推孩子,家庭氛围也挺好。
我又追问,你哪里来的底气,当时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毕竟,我们都会害怕“耽误”了孩子。
她笑着说,底气?还是“穷”吧,哈哈。
就是认清楚,我们是普通人家,普通孩子。那普通家庭养育普通孩子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蛮成功的。我和老公没啥争吵,儿子到现在也愿意和我聊天,心理健康,兴趣也多,这就够了呀。
我们做父母的做不了孩子的“救世主”,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而已,剩下的还是要靠孩子自己。
02.
我最怕孩子长大后
像我们单位那些大学生
朋友B,在一家银行做管理工作,孩子6岁多。
我问她对于孩子的期望是什么?她的回答是最出人意料的,我的目标就是,不要让我的孩子长大后像我们单位那些大学生。
她们单位每年都会招一些应届大学生、研究生。她说,最头疼的就是有些应届学生,“低级”工作看不上,“高级”工作做不了。
她和我说,这件事让她挺触动的。都说教育要“以终为始”,那对她来说,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个清晰的自我认知。
我问她,那因为这件事后,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
她说,我不会人为地给孩子铺路,帮助她成功了。以前,也是跟着周围妈妈群,大家一起报班,一起“提前学”,都在说,孩子不早点学,以后跟不上了。
我反而觉得,从小到大,应该让孩子体验“真实”,她大概率不是金字塔上的那些人,她可能就是芸芸众生的一个。
哪怕我们家里再当宝,再觉得厉害,她可能就是班级里的十几名,年级的几十名,工作后的普通员工,甚至上级经理还是个学历不如她的。
我后来就只报了两个她真的感兴趣的兴趣班,剩下的就是“佛系”开展了。幼儿园大班就出现不如别人家孩子的情况了。
我觉得正常呀,我允许她哭,不开心,发脾气。发泄完了,我们在家帮助她提高,有的提高了,有的还是比较差。
我就和她说,每个人是不同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第一名”。真正厉害的人,就是知道哪怕自己不是第一名,也愿意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而更加厉害的人是明白,做什么事情有没有用心,才是关键。因为哪怕不是第一名,你做的时候很用心,也能学到很多。
我们这代父母育儿太多“成功学”了,但其实也应该适当有一点点“失败学”,这样那些应届毕业生就不会有这样的落差,也不会有“眼高手低”的情况了。
我们终究是普通人,这句话我们经常忘记。
03.
能不能努力一下,
变成高级“打工者”?
朋友C,孩子3岁多。她是蛮“鸡血”的妈妈了,已经给孩子规划不少“学习”了。
我开玩笑地说,当年你自己读书都没那么拼吧,现在这么拼,图什么?
她告诉我说,就是因为当年读书不够好,后来过的也一般,所以我不希望孩子还是这样。
她停了停后,继续说,是的,我意识到这是自己的焦虑转嫁。这点我认,所以我比孩子更加“努力”的。孩子的各种启蒙活动,每一样我都亲力亲为,陪着的。
总是希望,尽力不让她走我的老路,成绩好一点,上个好学校,走一条安全的路。
她停了停自问自答,这条安全的路一定就能成功吗?肯定不会的,(她努努嘴巴)看看你,还有我身边很多朋友,很多也都不是名校毕业,但都过得不错。
道理我都懂,但我仍然有“名校执念”,就是那种自己小时候没有这个包,长大后拼命想拥有的感觉。
我追问道,那万一如果你孩子无法实现你的预期呢?
她笑着说,那我也认啊,毕竟我和她爸爸都是“学渣”,不可能自己没有的,非要自己孩子有。
所以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传统意义上的“鸡血妈妈”,我焦虑和担心的只是我自己的眼界和能力,我挺怕耽误孩子的。
前几天,我和老公还在聊,我们的认知注定局限了我们,可能我们还是在用“打工者”心态养育孩子,我们看不到更远更深的东西。
但养育孩子努力的过程中,是不是也能帮助我们通往更远更高的视野?退一万步讲,也许我们就从普通“打工者”变成了高级“打工者”?
这就是我的三位朋友的故事。
我曾经说过,“看别人的故事,长自己的见识”。
最近回国后,我更加有个直观的感受,抵抗焦虑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去看真实的世界,每一个活生生的家庭,每个普通人的故事。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真的有很多“可能性”。我们可以不同意,可以不选择,但我们需要去接受他们的存在。
互联网时代,一定要提醒自己,别只活在了自己的“信息茧房”里。
我和我的朋友们的故事,还会继续。如果你也有故事,欢迎给我留言。
本文作者大J,世界500强前高管,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擅长儿童全脑启蒙、亲子阅读、在家早教, 分享最新育儿理念。著有育儿畅销书《爱上阅读的秘密》系列,《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系列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