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施源:有个控制型的母亲,你的人生终将难逃不幸
“这是我寄予厚望的好儿子,我插队的时候,吃苦耐劳都是为了谁啊!我为了谁,我为了你,我才活到了今天,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我把你培养成一个正直、善良、有格调、有尊严的人,你今天可倒好,给我干出这种下三滥的事情”
这是施源妈妈在得知施源靠跟女人假结婚挣钱后说的话。
虽说施源的做法确实不可行,但是他的初衷是为了多挣点钱,把家里的欠债还了,把他妈妈动手术的钱挣出来,是被现实逼急了眼干的蠢事。
作为母亲,非但不体谅儿子的一番苦心,还破口大骂儿子“下三滥”,让她觉得对不起祖宗。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就像施源自己说的:“我只是个工薪族,每月挣那么点钱,没车、没房,啥都没有,我也想有尊严高贵地活着。”
甚至想让母亲认清现实:“你不要寄予我太大的希望,你儿子不是个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我只是个差劲的家伙,全世界都知道,只有你不知道。”
施源的母亲不是不知道,是从始至终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儿子的平庸,不能接受这惨淡的现实。
出生在家世显赫的书香门第,因为改革一家人被下放到新疆十几年,原想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却不想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导致儿子高考失利,考不上复旦大学,也做不成真正的上海人,更没有找到如意的工作。
回到上海后,住在三教九流的弄堂里,日子落魄成自己想象不到的样子,儿子没有出息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她日日生活在这些痛苦里。
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把父母分为“木匠型”和“园丁型”,那么施源的母亲无疑就是“木匠型”父母。
控制欲强、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完全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思考,没有倾听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问他们愿不愿意,想不想要。待孩子做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开始埋怨、责怪。
殊不知越控制,孩子反弹得越厉害;越埋怨、责怪,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艾莉森高普尼克说:“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她还说:“我们作为父母的工作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相反,我们是要提供充满爱,安全且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台湾女明星狄莺,在《包青天》里一人饰多角而被大众熟知,但她的育儿方式却让大众大跌眼镜。她一方面严格管控儿子的生活、学习、交际,另一方面又极端溺爱,喂奶到12岁,同床睡到15岁。
18岁时离开了母亲去美国就读时,持枪扬言要“炸学校”被同学举报入狱,并宣告终身不得再入美国。
还有高考状元、北大高材生、留美研究生的王猛,有一双控制欲极强又爱好“包办”的父母,不仅忽略了儿子内心想要交流被肯定的需求,甚至连自理能力都几乎丧失,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沦为了学校和父母的“学习工具人”。
待王猛考上北大,逐渐远离父母操控后,才终于敢大声宣泄出对父母的不满:“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写下万字控诉信,向身边人控诉父母对他人生的操控和造成的心理伤害,同时被诊断患上了“创伤性应激障碍”心理疾病。
这类“木匠型”父母的通病就是,容易把孩子当成用来实现自己遗愿的工具,命令孩子按他们的喜好、要求去做,一旦做不好就责罚,不顾孩子内心的想法,是一种以爱之名对孩子的绑架。
以爱之名的杀伤力是无形而致命的,它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崩溃,产生反抗、毁灭、自我放飞,甚至做出反社会的极端行为。
“为了你好”让孩子感受到的往往不是爱,而是自由被剥夺的痛苦,小时候他们没有能力反抗,长大了,冲突就出来了。
教育、养育孩子本没有错,错的是父母把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作了交易的筹码。
纪伯伦在《致孩子》里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爱,却不能给予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在梦境中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可能在过去停留。”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我们要成为“园丁型”父母,创造一个好的养育孩子的环境,爱孩子就给他自由,允许孩子发泄、有负面情绪;看孩子内心的需求,多问孩子开不开心、愿不愿意;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做一个身体、意志独立的个体;切忌以爱之名行控制之事,更不要给孩子设定一条“成功之路”,替孩子的选择做决定;让孩子自然地成长,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成长。
父母要常常反思:我们爱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样,是为了自己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还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小时候,他们需要父母的养育、教导、领导;长大后,他们有保护自己和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世界上如果有哪一种爱是为了远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肖申克的救赎》里说:“那些鸟儿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主的光芒”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精心呵护,静待花开。
其实育儿就如同种树,正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里,别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道:“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我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栽好了把它丢弃在一边,它的习性得以实现;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但是别的种树人却不这样,树根长好后又换生土,培土的时候不是多就是少;要么就是过多担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甚至划破树皮看它是死是活,摇晃树根看它是否栽结实,这样树的天性一天天远去。表面上说是喜爱它,实际上是害了它;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的树很难种得好。”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木匠型”的父母就好比是这些“别的种树人”,过度担心,过度干涉树的天性,妨碍了它的生长,结果树很难种得好。而我们要做的是像柳宗元这样的“园丁型”种树人,细心栽培后,顺应树的天性,不抑制树的生长,静等它开花结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