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费加罗》杂志专栏作家张珩:对情绪化的孩子我们能帮他们什么?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19 17:11:24

有个家长跟我说,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很乖,越长大情绪却越不稳定,特别情绪化,经常为一些小事情在公众场合大呼小叫,等回到家,却又不愿意再提起,她很多次想跟孩子谈谈,要求她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每次孩子都逃避,不愿意回应。如果逼急了,就转身逃回房间,家里气氛降到冰点。她为此烦恼极了。不知道怎样走进孩子的心。现在孩子马上要上高中了,学业也加重,她担心以后女儿会和自己越来越疏远。

孩子情绪失控,相信每个父母都经历过。这位家长如果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及早发现这种苗头,越早介入就会相对越容易调整。否则如果情绪问题和青春期交叉,会更加令人头疼。

孩子小时候,偶尔任性或者撒娇,都很正常,但是如果发现孩子发泄情绪的方式越来越激烈,发生越来越频繁,家长就要予以关注,及时介入了。这里说的介入,不是严厉管教、强行制止,而是运用正念教育的方法,进行柔性引导。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学会接纳自己,识别情绪。

如何引导呢?我们可以先和孩子沟通以下这三个问题:

A.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这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重要问题,一定要用一种不批判,完全接受的态度来问,孩子越激动,家长需要越镇定和平和。千万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带跑。

B. 是什么事情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孩子的回答越具体越好)

孩子的回答可能会比较混乱或者模糊,这时候就可以进一步详细引导询问,一般这时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孩子在回忆的同时情绪就会慢慢冷静下来,又或者孩子会更加激动,因为他想起了让她难过的诱因。

C怎么做才能让你的感觉好起来?

心理学上,这个问题是一个有歧义的问题,但是它的妙处也正在于此。因为可以是孩子怎么做也可以是父母需要怎么做,所以这个问题既可以是一个自我审视,也可以是一个对外请求,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一个打破僵局的尝试,孩子会不知不觉地被带出自己的情绪牢笼,而专注于事情本身的解决努力。

也就是说,父母要让孩子透过这三个问题来了解情绪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问题搭建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运用广泛的重要的情绪通道。它帮助人们接受问题,审视问题并最终尝试解决问题。即使问题无法立刻得到解决,它也成功地把注意力从情绪本身转移到客观的事物上,从而避免了情绪对主体和客体的攻击和伤害。

当我们能够引导孩子识别情绪,掌握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寻找更恰当的方式来疏导负面情绪,那么,这道沟通障碍就有希望逐渐移除,久而久之,孩子会自己本能地用这三个问题来舒缓自己的情绪,才有望成为情绪的主人。

这种办法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孩子的情绪问题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我文章开头的那位家长,虽然她没有尽早介入孩子的情绪问题,另一个客观原因是因为他的女儿曾是留守儿童,这几年才来到她的身边(又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我还是向她推荐了这个办法,提醒她可能需要家长更加努力地寻找跟女儿沟通的方式,让女儿了解这个方法来自我调整,因为她是大孩子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那位母亲回来跟我说,她无法跟情绪失控的女儿现场沟通,但是她找女儿情绪好的时候,把这个办法慢慢地告诉她,并对她说: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自己把情绪梳理好,因为你是大人了。女儿当时没什么回应。但是她发现,这孩子发脾气的次数慢慢少了,而且能感到孩子自己开始控制了,冷静了。

我听了真的很欣慰,所以你看,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的理解力也常常比我们想象得要强很多。只要你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她是用心的,你是想帮助她的,哪怕方法再拙劣,哪怕套路再明显,他们可能当时不屑一顾,但是你为了他们做出的努力,孩子们永远都会记得,那永远都是一份温暖的爱。只要是爱,就会在孩子生命中种下美好的种子,开出温暖的花。

作者简介

张珩,《费加罗》杂志专栏作家,《时尚》专栏作家,大地英豪影视出版集团重点IP作家,国际认证协会对外汉语教师,资深电台编辑、主持人,在上海电台任新闻编导多年,目前在法国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沉浸式研究上海、香港、法国三地青少年教育体系,学生累计数万人;深度接触法国跨文化家庭,研究中法合璧跨文化教育模式,是中法系统家庭教育理论和实操体系倡议者,也是教科书式跨文化体验实战专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