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成长心理学|放下受害者心态 不让孩子做“可怜虫”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20 18:16:09

“ 孩子被老师、同学边缘化,谁来帮帮我们?”最近,一位单亲妈妈的求助贴引发热议,有网友认 为单亲妈妈太不 容易纷纷站队支持;有的则认为她是受害者心理,目的是为了赢得大众怜爱。什么是受害者心理?家长该如何识别与应对?本期我们邀请专家详细解读。

心理专家:何燕

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重庆心理学会会员。

名词解释

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心理指的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心理状态,认为自己在生活里处处遭受着不公平对待,而自己对此根本无力控制。当出现问题或者挫折时,他们会将一切不快乐、不幸福的结果,归咎于外在的问题上,并以此来获得同情、关注安慰与照顾,从而规避自己的责任。孩子一旦形成这种心态,就会在潜意识中进入自我放弃,回避责任、不愿努力,进而失去幸福的人生。

案例概述

爱抱怨的男孩

难以融入班级

小项妈妈又一次被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叫到学校。这次她来学校不像往常那样,是解决孩子与同学之间的纠纷,而是被要求孩子暂离学校。原来小项总是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多次在课堂上哭闹,导致课堂中断。妈妈询问原因,小项却哭诉自己被同学、老师排挤,处处针对。家长不得不带他去做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经过咨询了解到,小项在幼儿阶段是隔代养育,爷爷奶奶过于溺爱与保护,让小项丧失挫折能力。孩子摔了,爷爷奶奶会拍打地面来安抚他;和小伙伴闹矛盾,爷爷奶奶责备的是别人不乖,不和他玩就好。上小学后,小项回到了父母身边。父母对小项采用打压、否定的教养方式,父母之间又是相互推诿、拆台的沟通模式,导致小项自信心不足,缺少承担责任的能力。同时,他还模仿父母,总是寻找借口推卸责任。

心理专家通过五大游戏,以角色扮演带领小项复盘冲突、分析责任,帮助他体验情绪感受,并在游戏中建立自信与自我掌控感。专家借助良好行为记录表,引导父母转变教养方式,积极关注并欣赏支持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小项改变了人际关系的认知,回归班级后对他人的指责与抱怨也减少了,中断课堂的情况也不再发生。

成因分析

三大因素导致不良心理

1.不良的亲子依恋关系:孩子幼年不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长期缺爱就会丧失内在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中会把自己放到弱者甚至受害者的位置,以此获得关注、照顾及满足被爱的需求。

2.不良的家庭养育方式:溺爱型父母、控制型父母、专制型父母,长期采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自卑,心理脆弱,害怕犯错,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

3.不良的家庭互动模式: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经常推诿责任、互相指责。孩子模仿家长,逐渐习得了这种处理冲突的方式。

专家建议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平和,统一教育方式,尤其是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一致,提前达成共识,即使有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面争论,而应事后沟通。只有父母步调一致,教育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2.无条件地关爱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父母持续、稳定的关爱和温暖会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他能够相信自己是被认可和接纳的,自我价值感高,变得自信和有担当。不管面对什么困难都能自我疗愈、心怀希望,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向上生长。

3.注重亲子沟通,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情绪,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可以让他充满自信。树立乐观的心态,减少抱怨,帮助孩子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只注重结果、盲目地批评,而是要关注错误的过程和原因,和孩子一起分析、梳理,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错误,学会承担。

END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967-968期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

标签: 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