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的孩子顽固而叛逆,家长怎么培养?
一位情绪崩溃的母亲在微博中写道:“1岁10个月的孩子,让他做任何事情都是说“不”,不让他做任何事情,他也只会说“不”,不,不,不......感觉孩子就是脾气犟,不听话,忍不住就吼孩子,看着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她又很后悔。但当孩子下一次再说“不”的时候,她的怒火又会控制不住爆发。
在《不吼不叫》这本书中,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的行为被称为外在触发器,而不断升级的思想和情感的增长就像鞭炮中的火药,两者都具备,吼叫就发生了。
对于这个母亲而言,如果孩子一直固执地说“不”,那就是情感崩溃的外在触发器,此时吼叫尚未开始,接着就是不断提升的思维和情感刺激,“给你说什么都不听,你就是在和我作对”、“你就是在挑衅我”,刺激不断升级,吼叫就发生了。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外在的触发因素,但是没有任何用,我们要了解儿童行为的深层原因:为什么孩子爱说“不”?
2岁是孩子发育的首个叛逆期
当孩子1岁以后,可以叫自己的名字,也可以叫“我”,这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开始。孩子在形成自我意识时,往往会表现出固执、叛逆的性格,认为自己可以做任何事情,并希望自己决定一切。
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当一个技能开始发展的时候,都会产生相当强烈的反应。举个例子,当孩子刚刚学会骑脚踏车的时候,总是想着要去骑车。儿童的自我意识也是一样,他知道“自我”的存在,总是不断地召唤着他。
孩子一岁之前,会觉得自己和母亲是一个整体,我是母亲,母亲是我,而现在,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他就是自己,能够控制自己,所以拒绝、反抗、固执、叛逆都是很常见的。家长们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更有耐心地对待他们的孩子。
小孩子说“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反抗是很正常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态和行为都会有所变化。家长们也不能对他们太多的限制,比如让两岁的小孩静静的坐着,听上半个钟头的故事,这种行为就超出了他们的年龄特征。
明确规矩:哪些是不能做的事情
2岁是孩子首个叛逆期,也是最重要的一段时间。3岁就要上幼儿园,现在不仅要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更要教会他们的一些规矩。
在家中,给孩子最大的自由,也让他明白自己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2岁这个年纪,对外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家长要确保孩子的安全,让他们去探索。规矩不能太多,但是必须要有,比如插座是绝对不能碰的。规矩就是底线,绝对不能逾越。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认为由老人照看小孩很好,但到了两岁以后,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老人们在照顾孩子时,都会非常的小心,如果孩子爬得太高,或者在泥泞中玩耍,他们就会对孩子进行各种约束,时时刻刻都在说着“不要、不要”。
控制太多,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还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无能,而对于年幼孩子来说,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才会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家长们也要注意:别拿孩子的恐惧心理来教育他们。当母亲带孩子到超市时,孩子很想买一根棒棒糖,而母亲却因为会对孩子的牙齿太好而不愿意买,于是小孩就趴在地上不肯离开。这个时候,许多母亲都会对孩子说:“你走不走,再这样我就走了,不管你了”、“我不管你了,不会再理你了。”
对于母亲来说,这只是一句气话,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会觉得母亲要抛弃他,两岁的孩子有很强的分离焦虑感,这会对他的精神造成很大的冲击。有些孩子会因为害怕而做噩梦、睡着后哭泣,家长们要避免利用他们的恐惧心理。
及时安抚孩子的负面情绪
大概两岁的时候,我家宝贝最喜欢搭积木,但由于做不好精细动作,不是弄倒了,就是把搭好的积木碰到,反复几次,孩子就会生气,然后开始发脾气乱扔。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因为做了很多次偶读没有做好,有挫败感,才会生气。当一个孩子遭遇挫折,并产生负面情绪时,家长们该如何应对?家长要尽可能地让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
我的方法是:先让他平静下来,然后把他抱起来,轻轻地拍他的后背:“你那么努力,最后却没搭好,你很伤心,是吗?”接着,要肯定孩子:“我跟你说,这不关你的事,是你现在还小,想要搭太高很困难,不过你刚才能搭出八个积木,比其他小朋友都要厉害。”
小孩拿不到东西、穿洞穿不进去、拼图拼不好,感到懊恼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安慰,要相信孩子,及时鼓励,让他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
好家长的标准:轻松、有趣
家长的好坏,没有任何的标准,我觉得一个好的家长,应该是一个有趣的伙伴,无论孩子多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心态要轻松,不要有任何的忧虑。如果孩子表现出了一点“不好”,家长就会想到将来孩子怎样,还怎么让自己放松呢?家长要明白,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而不是将来,不要从大人的角度看待他们。就算孩子现在还不是最好的,但也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很多问题都是在成长中慢慢解决的,如果家长们把问题放大,抓住问题不放,那才是真正的问题。
有趣的家长,会忘掉自己是父母的身份,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孩子的快乐。家长们应该以赞赏的目光去观察他们,注意他们在哪些方面表现良好,要经常给他们一些鼓励,而不是总是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出现。
标签: 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