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健康管理型母婴店,切忌做成了诊所
文 | 中童传媒记者 木风
前不久,笔者在浙江某镇上的一家健康管理门店走访。在门店里坐了两个小时多,与老板交谈,期间不断有客户进店选购产品。
有几位门店的忠实铁粉进店后,直接找老板要买某品牌的钙和D3,并且一次就买了两三个月的量,开心地提着购物袋离开。该顾客说,上次买的吃完了,所以又来买些给宝宝吃。
还有的宝妈跟着婆婆一起来,问老板,有没有全家化的营养品,想给家里老人也吃上营养品,老板热心地问询老人平时的饮食和作息,做健康评估,然后推荐合适的产品。
笔者在旁边观察,感受到这位老板的营养品做得非常轻松,顾客基本都很强的认知,来了直接买,回去还能认知吃,吃完了又能来复购。
反观,之前接触的一些健康管理门店,会觉得他们的生意做得很累,他们自己都觉得很累。
有老板就和笔者反馈,孩子发烧或者起疹子了,自己就给宝宝做症状评估,然后推荐产品,宝妈把宝宝带回去之后,两小时汇报一次体温,三小时汇报一次身体状况,老板在微信上实时回复和判断,根据照片给出护理建议。
“有时候,孩子半夜发烧,我都会跟着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有健康管理明门店表示,他们经常有很多客户,宝宝是过敏体质,或者有疑难杂症,医生都很难看好的那种,来找到门店,老板亲自解决。
这类门店和消费者的客情关系固然是好,顾客也十分信任门店,但是门店老板做得非常累,身心俱疲。笔者听说一位敬业老板,就是经常熬夜,把自己的身体都熬垮了。何苦呢?
抛却累不说,还有更大的“雷”——要知道,很多宝妈甚至会把全部身家和希望都寄托在健康管理门店的身上,万一呢?一旦出点事情,那为此买单的就不仅是信用及口碑,严重的是要吃官司的。
归根到底,是很多健康管理门店都没有边界意识,模糊了治疗与预防的界限,混淆了药品与营养的区别。
边界感缺失,主要是双重因素的驱使,一方面,客流重要,来者不拒;另一方面,过度相信自己的专业度。
健康管理门店要想真正良性可持续发展,端正初心、守正边界最为重要。有位健康管理门店的老板曾表示,医院是把顾客拦在去火葬场的路上,而健康管理门店是把顾客拦在去医院的路上,这或许很好地解释了健康管理门店的职能边界。
点个在看,2022发大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