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中产家庭的“冰娃”:年砸十几万,也藏不住父母们的如履薄冰
北京的街头,谷燕骑着共享单车,身旁跑着的是她的女儿谷爱凌。
18岁的谷爱凌,在冬奥会揽获2金1银,创造中国滑雪的历史。
作为运动员,谷爱凌非常自律,每周都会跑半马,而她的妈妈则总是全程骑车陪伴左右。
作为冰雪运动的全民偶像,谷爱凌的出现让众多「冰娃」、「雪娃」的故事走入视野。
当冬奥会带来的冰雪狂潮渐渐散去余热,去掉冠军光环后,冰场之上,嘶吼声不绝于耳;
而冰场之下,才是中产父母真正的如履薄冰。
历时三年,辗转北京、俄罗斯、瑞典、加拿大等多地拍摄,
三个冰球少年家庭的故事
在纪录片《冰上时刻》中徐徐展开。
01
辞职出国
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
第一个出场的冰娃,是北京某俱乐部冰球队,
97号的翟子男。
子男是球场家长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最初,子男爸爸只是把冰球当成一项爱好培养他,但小小的子男却坚定地告诉父母他的理想是打冰球职业赛。
幸运的是,他的决定得到了父母不遗余力的支持。
子男的父亲是一家冰场的总经理,背靠对行业的了解,让他在子男的教育上精益求精。他总是给子男选小课,在其他家长们开始讨论是不是要带孩子出国训练时,老翟就已经在子男10岁的时候,送他远赴加拿大训练。
子男和父亲
父亲的付出果断而短暂,在决定送子男出国训练后,压力转嫁到子男母亲这一边。
彼时的的翟子男尚在小学,无法独自出国,
有多年留学经验的妈妈辞去了律师的工作,在加拿大做起了全职母亲,而爸爸继续在国内工作挣钱养家,做母子俩坚强的后盾。
因为疫情的原因,有两年没有回国,子男和爸爸的见面也只能隔着手机屏幕。
对于这份选择,子男妈妈非常坦然
,“他想先进加拿大青年冰球联赛第二梯队,再是OHL(安大略冰球联盟),最后再进NHL,想要在冰球项目上取得进展,来加拿大对他来说很关键,所以付出三四年的时间来陪孩子还是很值当的”。
02
孟母三迁
把爱好当成教育方式
镜头对准肖红炜,平静,而又温柔。
39岁的时候,肖红炜成为母亲,
秉承科学带娃的理念,她关注着儿子曲瑞晨的每个细节。
在得知儿子的专注力低于同龄人时,肖红炜陷入焦虑。她辗转北京各大医院,经过一年多的注意力训练却收效甚微后,
她在焦虑空隙中找到了平衡——冰球。
“4岁生日当天,曲瑞晨就主动要求上冰,而他的运动天赋也在冰场展露无余,打冰球要先学会冰上滑行,孩子扶着小椅子一步一步往前挪,一般需要一两个月才能找到平衡感,曲瑞晨只用了一两天。冰上高速滑行,小腿与大腿之间需要保持90度,他好像天生就会。”
冰球正是需要专注的运动,既然如此,何苦再去另外增加孩子的负担?
为了儿子的学习,全职妈妈的她带着他搬了三次家
,全职照顾并参与他的冰球训练,爸爸则长期在外工作。
随着水平的提升,肖红炜带着孩子去俄罗斯打比赛,而曲瑞晨也萌生了打职业的梦想。
但与翟子男的父母不同,瑞晨的父亲对打职业这个想法并不支持,
他觉得打职业太苦了,没有海外生活经验也是一部分,而摆在眼前最直接的便是经济压力。
在肖红炜的理解里,
丈夫的那一句太苦,不仅是孩子训练的辛苦和成为职业运动员的艰苦,还有整个家庭都要被裹挟着受苦,孤注一掷的去选职业这条路,这个风险和代价是家庭难以承受的。
但肖红炜却认为:如果家长有能力,就要助力孩子的梦想。经过几次沟通,他们还是带着曲瑞晨去了瑞典找学校,一旦学校定下来,就意味着妈妈也要出国去陪读。
曲瑞晨问爸爸:
“那你呢?”
“我还得在国内挣钱养你们呀。”
或许是不想再经历与父亲长久分别,
疫情之后,曲瑞晨不再谈起出国打职业。
如今,他是北京市某私立学校冰球队的队长,而冰球特长也可以成为他申请海外大学时的加分项之一。
在谈起冰球对曲瑞晨的意义,肖红炜刻意画了一个轻松的画面,他最喜欢的事情,是滑冰时,听耳边呼呼的风声。
03
奋力托举
我的时间精确到每分钟
冰球队中
66号队员于力凡
瘦小内向,每天在爸爸严苛的监督下进行训练,时常被爸爸训斥到委屈流泪。
力凡的爸爸于世辉,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创业者。
他习惯于核算每一个选择的成本,以及相应的投入产出比。
“从家开往冰场的时间,不堵车的情况下是一个半小时;到了冰场,儿子于力凡换上冰球服,一层一层戴上护具、头盔,再穿上冰鞋的时间是15分钟。一场冰上训练时长60或90分钟,训练结束,再用15分钟等儿子脱下衣服,驱车回家。整套流程下来用时5小时。有家长开着房车接送孩子,想把路上的时间也充分使用起来——在房车里写作业,总归舒服一些。”
说起于力凡与冰球的渊源,不得不提老于对“man“的执着。
出生青海的他,缺的从不是男子气概。眼看儿子身形瘦小,便渴望能用冰球的激烈碰撞,加持儿子身上的阳刚之气。
儿子的男子气概或许还在锤炼,但老于的名号早就传遍球场的每个角落。
“一位妈妈描述自己孩子所在球队和于力凡所在球队对战时,整个看台都是于爸的声音,于力凡干这个、于力凡干那个,指导儿子打球,特别急躁。”
在学习冰球之处,于世辉更多的担任了教练的角色,对逻辑敏感的他擅长拆解,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去达成,这种家庭小灶式的额外补课,于力凡持续了三四年。
“疫情之后,有时没法上课,于世辉就带着儿子去公园练习动作,下午3点出门,晚上7、8点回家,天天如此,有时候于力凡觉得差不多了,于世辉还觉得不够,他一直在敦促儿子,否则就会被淘汰”
,
这是中产家庭的典型焦虑。
与其说是于力凡在训练,不如说老于在凭一己之力奋力托举。
多年的训练,于力凡已经成为北京青少年冰球队的一员,但父子俩多年来高频率的付出,
让理性的老于开始怀疑自己:
如果再理性一点,一开始我就会把这件事(冰球)算得更清楚,在几个关键的时刻让他停下来。
04
纠结与妥协
成长,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课题
围棋、钢琴、冰球…当兴趣开始有了鄙视链,中产家庭的教育也随之变换了风向。
虽说冰雪运动的普及,让上冰成本已经降低了,但启蒙期之后,才是考验中产家庭实力的关键时刻。
从训练的小课、大课,比赛,再到专业的训练装备,一年的开销要几十万元。
在这场冰上竞技的过程中,比拼的是孩子的毅力与努力,更是家长的财力与精力。
奖杯、奖牌或许是竞技的奖赏,但在这场中场教育博弈的过程中,谁才是最终的赢家,作为看客,我们无法评判。
在纪录片的最后——
子男的妈妈在加拿大一边陪同孩子,一边精进律师事业;
肖红炜也释然了许多,她说如果曲瑞晨高中再出国,自己也可以不用去陪读了,自己还有生活要过,未来的路,还得孩子自己去走;
而一向严厉的老于,也寄希望于冰上时刻这部纪录片能提供给自己自我反省的素材了,毕竟于力凡的弟弟已经出生,老于马上要投入第二场战役。
有时候,当你努力熬到中产,想为下一代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却发现,恰是因为中产,却让自己和孩子更难选择。
当孩子快速成长的时候,或许家长们也应该学学,
如何在做自己和做中产父母之间,找到完美平衡。
-THE END-
参考资料:
人物:《中产家庭,「冰上厮杀」》
*文中图片来自纪录片《冰上时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作者:又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版权归洪恩所有,转载请留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