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妈妈二胎生子,宝宝全身“换血”四遍后才得救,只因少做了这件事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李煦 记者 何丽娜
怀孕生子,对部分人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对一小群人而言,要历经千险,才能“母子平安”。近日,桐庐一位怀孕34周的宝妈就经历了这样的惊险时刻。
羊水一天天减少
高龄二胎妈妈怀孕遇险
去年,40岁的励女士加入生二胎大军,她的大儿子已12岁了,虽是高龄产妇,但她胸有成竹:毕竟自己头胎顺利,生娃养娃颇有心得。毕竟一胎生二胎熟,全家人倒也不是特别紧张,都静静等待“老二”:硕硕(化名)的顺利降生。
没曾想,随着肚子里的娃一天比一天大,励女士的羊水却在一天天减少,她甚至还在当地医院做过保胎治疗。待情况稳定后,励女士来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就诊。
但在产检时,医生告诉她:肚子里的羊水太少了,必须马上做剖宫产。
其实,让医生担忧的,不仅仅是羊水过少的问题,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威胁:产科医生发现励女士是RH阴性血,也就是“熊猫血”,结合综合情况考虑,高度怀疑肚子里的孩子,可能已患上“新生儿溶血症”。
情况紧急,产科医生立即决定为励女士开通绿色通道,马上送入手术室进行剖宫产。
全身换血四遍
孩子最终转危为安
在剖宫产前,手术医生已提前与新生儿监护室的医生做好沟通,当晚值班的徐莉莉主治医师已早早守候在手术台旁。
剖宫后,医生发现励女士的羊水呈金黄色,而更危险的是:孩子全身苍白,呼吸急促,情况十分紧急,徐莉莉立即予以呼吸支持。
几分钟后,硕硕被转到了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但在呼吸机支持下,孩子的氧合仍不理想,徐医生立即通知儿科张志群副主任到场抢救。
张志群副主任连夜赶到医院,紧急进行床边心肺联合超声,发现硕硕右心明显偏大,而孩子的脐带血胆红素达到了8.5mg/dl,是正常值的近3倍,而血红蛋白仅有4.7g/dl。
根据产前信息、分娩过程及超声检查,考虑硕硕合并:新生儿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重度贫血、新生儿RH溶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若不进行及时抢救,硕硕很有可能患上胆红素脑病,危在旦夕。
张志群带领团队迅速启动紧急预案,立即给予药物降低肺动脉压力、增加心肌收缩,改高频振荡通气支持治疗,照蓝光......
经验丰富的张志群明白,这种情况下,在保障心肺功能的同时,必须要上“绝招”——为硕硕全身换血,把来自妈妈体内的抗体和胆红素“洗”出去,孩子才能彻底平安。
此时,硕硕需要足够多的Rh阴性“熊猫血”才能有效阻断病情。张志群一边联系输血科,一边带领团队为换血做好准备。
万事俱备,新鲜的RH阴性血液被源源不断地送入硕硕的体内:第一次276ml,第二次276ml,第三次300ml……连续三天,每次2个多小时,共有将近1000ml的熊猫血进入了硕硕体内——这相当于他体内的血被交换了四遍。
经过72小时的日夜守候,硕硕终于转危为安,黄疸也渐渐消退。之后,硕硕的状况越来越好。22天后,硕硕的血红蛋白、胆红素全部正常,核磁共振、脑电图检查等一切正常,最终顺利出院。
图注:换过三次血后的硕硕,肤色变红,脱离呼吸机
孕妈千万不能疏忽
这项重要检查
所谓新生儿溶血症,即母亲血液中的抗体进入新生儿体内,但由于母亲的抗体无法识别“敌我”,不断把胎儿当做“敌人”攻击,发生免疫反应,破坏新生儿红细胞,是种高危的新生儿急症。
硕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凶险情况,是因为妈妈第一胎怀上的胎儿是RH阳性血型,激发体内产生抗体,一般抗体会在妊娠结束后产生,所以第一胎患有新生儿溶血症的可能性很低;而第二胎妊娠时,体内有了“记忆”,会产生大量抗体,产生免疫反应,随着母体内的抗体浓度不断升高,越到后期,新生儿出现溶血的几率就更高。
新生儿溶血是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发病率达到4%左右,除了RH新生儿溶血外,还有ABO新生儿溶血症。
张志群提醒:这种病虽然凶险,但可以早检查、早预防,建议产妇在怀孕中后期,不要省略必要的检查,特别是熊猫血的二胎产妇,更要引起重视,定要检测血中RH血型系统抗体,必要时可注射抗RH免疫球蛋白。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