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我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点赞
朋友家有一位7岁的男孩子,读小学一年级。
都知道这个年龄段的男生活泼好动,专注力不强,还有几分叛逆。
本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个适应过程就让很多家长焦虑,再加上老师动不动就打电话给朋友:孩子在学校里今天和同学打架,明天上课做小动作,后天又带领同学们捣乱......
朋友和老公花在孩子身上的功夫并不少,奈何怎么做都无法周全。
然而终日说教孩子,不但夫妻两人焦头烂额,孩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甚至产生厌学的念头;
而另一方面老师三天两头告状,甚至让朋友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这句话一度让朋友陷入了沉思状态,说实在话,自己家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她心里最清楚,而老师所反映的孩子的毛病,其实也都是寻常孩子爱犯的。
可是老师的态度,让朋友有些不知所措。
有人建议朋友给老师送礼、请客吃饭,这样一来老师就会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但朋友并不想采用这样的方法,毕竟这并不能解决孩子对老师抵触的心理。
倘若按照老师的意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虽说7岁年龄不大,可如今孩子大都早熟,是否会产生其他影响,她无法想象。
再则,否认七年来夫妻两人对孩子的栽培,这也是朋友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毕竟除了在学校的这些情况,生活中孩子一向正常,对待长辈有礼貌,和同龄人相处愉快。
如果非要把孩子按不正常的情况处理,反而会给孩子增添更大的压力。思来想去,朋友做出了如下选择。
老师的话,要有选择性地听。
人无完人,老师也是普通人,有个人的主观情绪。当老师对待学生发表看法时,并非都是客观而理智的。
如果懂得把老师看成普通的职场人,一方面有工作的压力,一方面有个人情绪的影响,就能够理解老师对家长告学生状的想法了。
小学教师尤其是低年级教师,面对的孩子要有一个从幼儿园阶段步入小学的适应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也普遍有焦虑情绪,抵触学业,抵触规矩和纪律。
如果教师不能和孩子更好地融合、适应,双方都会感到崩溃。而大多数老师的做法,就是把这种情绪转嫁到家长身上,带有主观性地给孩子定位。
尤其是一些人到中年的女教师,身负工作压力以及竞争压力,还有来自婚姻家庭方面的,也有生儿育女的苦恼,也可能面临丧偶式育儿的生活......
说白了,她们和任何职场女性没有区别,存在对生活现状的不满,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因此在工作时表现出焦虑状态,行为并不见得都会冷静。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学会冷处理,既不能忽视老师找家长的“谈话”,也不能完全相信老师的话,尤其具体事情要及时和孩子沟通,问清楚事情起因和经过。
七、八岁的孩子是人生的第三个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心理疏导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长不问青红皂白,把老师反映的问题都算在孩子头上,若存在误解,反而不利于亲子关系和谐。
因此,处理好老师、孩子和家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
学会和孩子做朋友。
朋友改变了以往的说教方式,和孩子以朋友的形式聊天,让孩子谈谈关于对老师的看法,以及对父母教育的建议。
孩子坦诚自己在学校里犯错,有时候是因为遇到问题老师不给解决,所以自己就想办法,结果能力不足没解决好,就受到老师的惩罚。
他说老师偏袒听话的孩子,不给他解释的机会,时常冤枉自己。
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成年人其实深有感触,毕竟在工作和生活中遭人误解的并不少。所以朋友站在客观的角度,谈了自己人生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起孩子的同理心。
她告诉孩子:“老师也是普通人,人无完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一旦对某个同学建立起不好的印象时,就容易产生邻人疑斧的错觉。”
“《邻人疑斧》的故事讲到,有个人斧头丢了,怀疑是邻居偷的,怎么看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偷斧子的样子。后来斧头找到了,再看邻居咋都不像偷斧头的了。
如果想让老师改变对你的印象,那么就要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不良习惯,遇事冷静思考、情绪稳定,时间久了,老师自然而然就会对你的新形象有新的看法。
改变别人没有那么容易,那么就学会改变自己。”
孩子听了后,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让父母以后监督自己,并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而解决了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后,朋友明显地感觉轻松了许多。此前,每遇到老师反映孩子在校问题,她都选择急躁型处理方式,先劈头盖脸骂孩子,再解决问题。
结果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不开心,她也不快乐,而老师告状愈来愈频繁。
可是,当朋友选择与孩子和解,聆听孩子的心声后,她发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很多事情,其实是因为老师对于孩子安全问题的担忧,对于自己工作的焦虑。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做好教书这项工作,还要负责一个班级孩子的安全,担心孩子在自己管理的时候会受到伤害,影响自己的职业,这些都在情理之中。
所以,当家长的要和孩子良好地沟通,要让孩子能够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想一想,减少一些不安全的行为,在学习上努力上进,与老师达成良好的约定。
如此一来,当三方处于一个水平的情况下,基本上就都不会有多少的焦虑了。
其实,仔细想想,与其坐在那里埋怨孩子,或者想换老师,倒不如想方设法解决好事情。
毕竟在大方向上,老师也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绩优异、平平安安的,并不是为了和家长找矛盾。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