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被压抑的心灵
“渡过”家长学堂学习分享。
《非暴力的沟通》。
因为网上发文的缘故,我认识了很多痛苦到活不下去的家长,可以说用成千上万来形容,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中。这么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弱势群体,希望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支持。
往往孩子会得到很好的救治和关怀,但家长出于经济、时间考虑,并没有机会得到帮助。这样一方面让家长生活痛苦,另一方面阻碍家长成长为引领孩子的必要力量。
希望《非暴力沟通》、《遇见未知的自己》、《大脑幸福密码》等优秀的心灵成长、人格健全的书籍,能引领家长把关注的眼光回到自己身上,去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创伤,实现自我疗愈和成长。
是的,去看见、保持觉察,这预示着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作为我们六零后、七零后,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其中一个显著的印记就是“被压抑的心灵”,无法真实细致地表达感受,或者只能像军号声那样单调地表达感受。
和我一样,对于准确区分感受和想法,感到困难的人大有人在。
比如书中举例说,一位受到音响放得很大声的室友干扰,因而经常失眠的大学生,当心理咨询师询问他当时的感受时,大学生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这显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学生又说:“声音太大了,会打扰到别人。”显然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最后,大学生斩钉截铁地说:“我没什么感受。”
很明显,大学生有强烈的感受:愤怒、委屈。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无法表达。是的,体会和表达感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每次“渡过”家长学堂的何老师追问我感受的时候,我感觉重回到了考场,惊慌、焦虑、担忧。
和心理疾病的孩子相处,勇敢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和谐,而且做出一个好的引领和表率,养成倾听彼此感受和需要的好习惯,让大道理、原则、底线、应该、不得不、必须等通通走开。家长尤其不要担心家长权威受到影响,认为表达感受是软弱、示弱的行为。
比如,我女儿有次夸赞妈妈特别坚强,自己几次三番这么折腾,妈妈还能屹立不倒,还在选择坚持,不放弃。
我眼含泪花,抱了抱她。说谢谢女儿看到了妈妈的坚强。可实际上你知道的,就像你平常给妈妈贴的那些标签:妈妈好笨、情商好低、又不会好好说话。其实妈妈心里也很慌的,又找不到人来依靠和支持。妈妈其实也很无助很害怕,很焦虑很痛苦,好想变成一个小姑娘,哭着去找你外公外婆,让他们为我遮风避雨。
可是,不行啊。你是我的女儿,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是妈妈的心肝,妈妈好爱好爱你。为女则弱,为母则强。我必须打肿脸充胖子,站起来、雄起来、顶起来。可是,就像一个充满气体的气球一样,妈妈也好担心会被一个不起眼的针尖戳破,那些坚强、勇气会一泻千里。
所以,妈妈找寻各种渠道去学习成长改变,调整认知,提升自我,增强内在力量,把故作坚强,变成本具自足,内心丰盈,不受外物影响的从容淡定、胸有成竹、沉着冷静。
女儿的一位病友,一位17岁的小姑娘,从去年到现在,已经吞过四次药了。每次女儿都会由衷地感谢妈妈愿意为了她去学习成长,变得情绪稳定,好好说话,无条件地爱,让她免受了很多的痛苦。
昨天有位网友在我的文章《你我皆废物》后这样评论“您就是我理想中的妈,三分钟看完了文章,有了三分钟的妈。”让我泪目。
还有一位抑郁症孩子在提问里说,自己天天被爸妈天天骂。我回答说我以前也是一个天天骂女儿的妈妈。其实爱是一直都在的,只是父母太焦虑恐惧、太害怕无助,所以不能站在父母正确的位置上,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可以积极努力和父母沟通,可以通过医生或父母信任的亲友转达,争取得父母的包容、信任、等待、无条件地爱和接纳。
据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我们一样为爱颠簸在红尘。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我们一样有最脆弱的灵魂”。同样的道理,人又何必为难人?何况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为什么这么多衣食无忧的孩子、明明这么好的时代,偏偏就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折磨,甚至放弃生命?诚然有很多很多的因素,至少家长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对抗那些因素。而不是选择和因素站队,对抗孩子,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家长去学会非暴力沟通,这恰恰就是表达爱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