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心理学家曹丽娟:有温度的生命基石
行为主义说“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抱”,这句话影响了世界各个国家很多人的养育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现在知道这是错误的。
在那个著名的恒河猴与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的实验中,心理学家发现,接触和安抚是与饥饿、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抑或比它们更强烈。从绒布母猴那里获得的接触安慰,让幼猴变得更健康,更满足,好快活。而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因为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这种接触安慰,正是他们获得安全感的方式,每当遇到恐惧和不安,它们就立即跳到绒布母猴那里紧紧的抱着,用身体去摩擦。从而,我们知道,安全感是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的基本需求。只有获得了安全感的幼猴才能更好的发育成长,才愿意去探索周围的事物。
中国传统的养育方式是:一出生,就把孩子放在母亲的身边,感受到妈妈的体温和熟悉的声音,让孩子建构安全感。刚出生几天的宝宝虽然不会移动自己,可是他依然像罗盘上的指针一样,准确的找到妈妈,用身体挨着妈妈入睡。这种有温度的联结更容易给孩子建构好安全感,为后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蕴含能量的基础。
有不少年轻人,受到西方养育的影响,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的独立,是需要在基本安全感建构好的条件下才开始的。过早的进行,后续的问题会更多。西方人中有很多是有睡眠障碍的,由于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了,现在,生发出一些学习中国的传统养育方式的趋势。
动物实验:一只母老虎,生下几只小老虎,如果虎妈妈常在小虎身边,喂奶,并常舔一舔小宝宝,那些小老虎会长得特别快。相反,如果虎妈妈喂完奶就出去了,让小老虎自己躲在窝里,小老虎的发育就会慢许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使那些小老虎会尽量减少消耗热量,它们感觉妈妈不在,可能很久才会回来,自己必须撑下去,等妈妈回来,才能吃到下一餐奶。这跟老虎妈妈在身边,随时有的吃,可以放心去发育、去长大的情况恰恰相反。
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感是最基础的需求,是金字塔的底座,是其他需求的根基。
我们发现,婴儿时期常被大人抱,在很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人格上比较健全,对人也比较亲和。
两相对比,安全型的孩子常常表现出较小的适应压力。学步期,安全型的儿童词汇量大,词汇种类丰富,在同伴交往中更加积极。3-5岁期,安全型的儿童更可能表现出好奇心、能力、同理心、复原力、自信,与其他儿童相处的也会更好。
作者简介
曹丽娟,知名心理学家,心理教育指导师,国际RMT韵律运动指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大地英豪影视出版集团重点IP作家。人本主义和个体心理学践行者,多年从事个体心理学在生活中的指导和解决方案,擅长家庭教育心理指导、儿童治疗教育和儿童心理咨询。研究方向:关系理论、儿童心理学、认知发展、情绪管理和创新思维。在儿童运动发展、习得语言、情感人格等方面有独立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