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正确的次序
“渡过”家长学堂学习分享:
《谁在我家》。
“孩子们会忠诚于父母双方和双方的家族。
当父母中的一人通过其世界观和信任占了上风,孩子们便会默默地去联结处于下风的父亲或母亲。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使他们忠于的动力系统达到平衡。更确切地说,对失衡进行补偿的倾向会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来实现。结果就是,输的一方会在第二代或第三代人身上赢回来。”
老实说,对于家排,仅仅是多次听说而已,并不甚了解。
我当下的体会是,家排是的的确确存在的科学规律,不是玄学,更不是迷信。
可以总结出的规律是,几乎每一个心理疾病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生病的家庭。这个家庭的病态大约就体现在家庭系统的排列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比如人们常说“缺位的爸爸,焦虑的妈妈,生病的孩子。”“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大家。”“爸爸像爸爸,妈妈像妈妈,各司其职,各在其位。”
是的,当一个家庭里,爸爸在爸爸正确的位置上,妈妈在妈妈正确的位置上,才能传递给孩子真正的、安全的、恰当的爱。
孩子生下来就会本能地崇拜、热爱、信赖着父母,当父母是相亲相爱的,孩子就是快活的,心无挂碍的。但是,当孩子看到他所深爱的两个人相爱相杀,还要被迫站队,被迫做出选择、被迫顺从一方攻击另一方,还要担心家庭的分崩离析,可以想像孩子赖以生存的世界崩塌了,小小的心儿被撕裂了,人生变得无所适从。如此,如何能安心成长,当一个幸福的小孩子,做一个专心学习的好学生?
“感觉不会再爱了。”这是真的。女儿小学三四年级时,和几个家庭不幸福的小女孩组建了“不结婚联盟”,对婚姻、爱情、家庭绝望到了极点。
比如,爸爸选择了缺位,“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一个女人承担了超过自身角色的压力,劳碌奔波,愤怒委屈,情绪难以保持稳定。而当甩手掌柜的爸爸内心的自责、愧疚、自卑等,并不能转化为对家人的补偿和善待,反而容易滋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反正我这样,你们都不会尊重我,欢迎我,那我还是选择继续缺位吧”。疲惫不堪的妈妈,就算一再压抑,满腔的负面情绪,总有失控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弱小的孩子往往成了无辜的牺牲品。这样长年病入膏肓的家庭,别说孩子生病,每一个家庭成员身心都难逃病痛的折磨。
我老家正在发生一起悲剧,这显然也和家排混乱有关。
一位九十三岁的老爷爷无人供养,在法律援助的帮助下,正在状告他的一众儿女。
老爷爷年轻时,颇有能耐。同时,也是一个花心大萝卜,还经常殴打妻子。为了活命,妻子只好去另一个成年儿子家居住,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女儿。
可以想像,一个母亲,无奈抛弃年幼的女儿们,被迫离开母亲的位置,该有多痛苦呀。而那两个可怜的小姑娘,一夜之间被迫长大,承接了母亲之前做的各种繁重家务。
当两个小姑娘说亲时,母亲不被允许参与,母亲的缺位导致的教导缺失、爱的匮乏,让两个小姑娘被婆家蔑视,受到了很多伤害。
其中一个小姑娘,还因此服毒自杀过,可见有多么绝望。
拿现在的孩子们来比较,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能跌跌撞撞长大,没有抑郁,能顺利成家立业已算万幸了。
总之,这个老爷爷对全家人的伤害,一定还有很多很多,所以他一个儿子终身未能成家,另一个儿子家庭不幸福。
因此老爷爷的风烛残年,无法得到善待。子女们抱团控诉当年的伤痛和委屈、愤怒、压抑,眼睛喷着火诅咒父亲,根本就不配得到赡养和照顾,原本就该不得好死。
这样的悲剧少吗?肯定不少。
我想到了作为家有心理疾病孩子的家庭的家排。
有很多网友说,自己现在已经活成了孙子、曾孙子,说话变得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和对待,包括孩子对家长的打骂行为、体罚行为,无力反抗,只能唯唯诺诺,敢怒而不敢言。
我自己也是从曾孙子的位置努力回到家长位置上的人。这很重要、也很必要。
因为人都是有良知的,当家长牺牲自己尊严去迁就孩子的时候,一方面孩子会遭受到良心的折磨。另一方面会破坏掉安全感,“我这么坏,这么折腾家长,他们心里早恨透我了,他们肯定忍受不了多久,他们早晚会放弃我的。”所以不良行为得以延续,不可遏制。
所以,家排真的很重要,爱,要在正确的家排中,才能焕发出它的光彩,营造美好!
标签: 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