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荐:《放牛班的春天》让你相信自己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曾经有段时间在中国很流行一种学校,这种学校招收很多的问题学生,比如爱打架,网瘾,不爱学习等等,通过军事化的管理将孩子们收拾得服服帖帖,越听话越能早点毕业。那时候很多家长趋之若鹜,因为大家都希望有一个省心,听话,不违抗的孩子。
即使学费再贵,他们也愿意把孩子送过去,好像这就是让顽劣的孩子变回正常人的唯一途径,但是孩子们在这里真正遭遇了什么?很多家长并不知情。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略知一二,教育一个孩子到底是责罚重要,还是用爱来感化。
电影的开篇一张泛黄的老旧照片和一本笔记将音乐家皮埃尔·莫昂克的思绪拉回了孩童时,“池塘底教养院”是他的学校,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问题儿童。用校长的话来说,他们就是恶棍,是废材,会抽烟,打心眼里坏,因为他们会打人,刺伤老师,用陷阱扎伤管家的眼睛,无恶不作。
克莱门特 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这所学校的一个班的学监。第一天到学校报道他就被这里的教育理念震惊了。因为每个人都告诉他,这群孩子无药可救,沟通是最没有效果的手段,犯错=体罚是校长一向贯彻的教育理念,只把他们当动物一样对待,犯错就必须接受体罚或者关在小黑屋,才可以让他们收敛,千万不能心慈手软,不然受到伤害的就是自己。
就连课堂上传授知识也是,如果孩子记不住,那就是笨蛋,没有用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责罚,一次不行,就罚100次,依次累加,直到记住。
一个犯错的孩子就会被当成反面教材,被大家围观,带上“坏人”的标签,以此告诫其余的学生,如果效仿他,你们会得到更加严厉地惩罚。孩子们在这里的尊严被践踏得粉碎,一个连尊严都不在乎的孩子,还会在乎什么呢?
更可怕的是,还会用所谓的心理和智商的测试,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说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和教育,实际就是一棒子将孩子的未来击碎,否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内驱力。只要你现在做了坏事,你以后就是个恶棍。
这点像不像我们自己的教育方法,可能没有这么残忍,我觉得作为父母的我们多少可以在电影中校长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言语和体罚的威胁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效果,他们会害怕,但从来不会真正的认错,暂时的屈服只是为了下次更好地反抗。所以这里的孩子被体罚得越厉害,就越调皮,报复心就越强,他们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更加好欺负的人。
======================================
这样的氛围让克莱门特这个成年人都感觉到害怕,他怕校长,怕这里的孩子半夜偷溜进他的房间,伤害他,郁郁不得志的他不明白自己为何要选择呆在这种鬼地方,每天管理一群无法用正常语言沟通的小家伙,让他倍感疲惫和难过。
直到他看到了每个孩子填写的梦想职业,他才发现,孩子们并不想当一个坏人,也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是一个坏人,但是他们不懂如何处理自己这种矛盾的情绪。
克莱门特找到了伤害管家眼睛的孩子,本来是准备把他带到校长办公室,但是听到里面传来其他孩子痛苦的哭喊声,他心软了,惩罚这个孩子作为一名志愿者去照顾管家的起居。管家是这里唯一体谅孩子的人,他的善良让这个孩子无地自容。也让他明白了,伤害他人同时也是惩罚自己,因为愧疚对心理上的折磨远比肉体的痛苦更能让人反思和检讨。
发现犯错的学生,他不像其他老师第一时间告诉校长,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单独谈话,希望孩子打开自己的心结,能清楚地告诉他,为何他会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一次几个孩子闯进他的卧室,撬开门锁,偷走了他珍贵的歌谱,他依然没有生气。晚上,一个孩子边吹口琴边哼着小曲,让他似乎看到了一个方向。
他开始教孩子们唱歌,用歌词去给这些幼小,糊涂,善良但又矛盾的心灵进行洗礼,他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被疼惜和被爱的感觉,也让他们拥有了这样对待他人的能力。
因为马修的出现,孩子们变得柔软,他们开始愿意袒露心声,他们的动作不再僵硬,眼神不再防备,不再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瑟瑟发抖。
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在悠扬的曲调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恩,肯定。。。。。。这一切美得让人动容。
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或者一位母亲,我推荐你看这部电影,你会流泪,你也会更加地爱你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都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小缺点来到这个世界的,
有的孩子很闹腾,一刻不停,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直到电池耗完,才能休息;
有的孩子有想法,特别执拗,不受他人控制,做的事情让父母脑门充血,心脏怦怦跳;
有的孩子特别闷,特别含蓄,高兴也不说,难过也不告诉,让人着急,抓狂,跳脚;
我想他们只是不懂事,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太懂得学习的意义,遇到小挫折就想退缩。
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他总有一天会长大,但在成人的过程中他一直需要你的爱,就像你也需要他的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