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金靖对爸爸讲自己成为不了谷爱凌,道出了多少中国家庭的悲哀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26 21:17:09

作者:斜杠姑娘ing(爸妈精读作者)

进化妈:教育本就不是一句简单的鼓励或是否定,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和感悟的过程。

近日,刷到一个金靖的视频,她大笑又无奈地说着这件趣事。

金靖为了减肥在家里跳绳,她的爸爸过来指着她的腿说道:“你的腿是不是比男朋友的还要粗。”

当时金靖低落地回答:“爸爸,你知道为什么我成为不了谷爱凌吗?因为谷爱凌的妈妈从来不会指着自己女儿的大腿说是不是比男朋友的都粗,我好难过。”

原以为这样一句话能够引起父亲的反思,没想到金靖爸爸却直接强势反问:“谷爱凌什么时候讲的?”

金靖坦言是在采访里讲的,爸爸回怼:“那谷爱凌妈妈讲谷爱凌不好的时候,谷爱凌会在采访里说吗?”

这下把金靖整不会了,无奈又心酸。

这样的对话在家庭里屡见不鲜。

当你考了一百分,兴冲冲地回到家告诉父母,他们可能会说:“骄傲什么啊骄傲,你看人凡凡考了双百呢!”

当你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想要把这个快乐分享给父母时,他们会说:

“每个人都得找工作,赶紧好好挣钱把自己养活了再说吧,别回头还得我们老两口养你。”

等你工作几年,顺利养活自己,还能养活爸妈的时候,他们依然会说:“你不能有点钱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踏踏实实做人才是真。”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父母把这样的对话当作是对孩子深沉的爱,总觉得现在我不说你,出去社会上就要被别人说,爸妈说得再难听,也是为你好。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日复一日的打击式教育,只会一点一点消磨掉孩子对你的爱。

那些以爱为名的打击教育,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父母是个“差评师”,孩子活得有多痛苦?

2021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18-35周岁青年做了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

45.4%的受访青年表示持续到中学,59.7%的受访青年认为打击式教育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一个13岁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医院复诊抑郁症,孩子在等待治疗的同时,手上拿着一本书在看。

医生便表扬他说:“这孩子真用功。”还没等孩子回答,一旁的爸爸凑过来赶紧说了句:“用功,假用功,这次考试下降了10名。”

这说反话的腔调和嫌弃的语气让医生急得直跺脚:“又来了又来了,不是说要多鼓励夸奖孩子吗?”

孩子只是眼睛动了动,却再无波澜。

无论怎么叮嘱,医生花了很大的功夫修修补补才把孩子的心理问题补救回来,父母轻轻松松一句话就能前功尽弃。

也许很多父母会说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不能夸,容易骄傲,这样才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他们可能忘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人格。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中这样说道:

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伸展到极限,并且尊重他最终的成果。

孩子不是黏土,任由家长揉捏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也不是满足家长欲望和想象的容器。

你的打击式教育,也许只会让孩子离想要的样子越来越远,离你也越来越远。

鼓励式教育的孩子,活得有多幸福?

尽管冬奥会已经完美落幕,但“别人家的孩子”热度依然不减。

前有天才少女谷爱凌,谷妈妈堪称育儿天花板,又是鼓励又是陪伴,又有学识又有能力。

后有中国首个单板滑雪冬奥冠军——苏翊鸣,看到孩子获得的成就,他的父母只说:“希望儿子能够喜欢并享受比赛,尽力而为,期待他下一次比赛。”

再有先前游泳健将傅园慧,她充满了“洪荒之力”,阳光乐观,爱笑努力。

而这些都离不开她爸爸的鼓励,从小爸爸就告诉她:“你是最棒的,你是个天才。”

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善于发现孩子优点并鼓励的父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孩子也不例外,取得哪怕小小的一个成就,最渴望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赞美。

李佳琦妈妈面对质疑时说:“他没有偷,没有枪,他是通过自己的专业工作,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

李佳琦从一个无名小卒做到带货一哥,一句“Oh my God,买它!”成为电商领域的标杆。

一场直播,李佳琦的销售额高达几十亿,这可能是很多人奋斗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而这,也离不开李佳琦父母的支持和鼓励。

从小爱打扮,被同学和周围的人说娘,排挤他。但李佳琦的父母却十分开明,孩子喜欢什么,由他自己决定。

李佳琦火了之后,网上批评的语言也不少,甚至有邻居当着李佳琦的妈妈吐槽一个男孩子干嘛这样抹口红。

李妈妈直接护儿回怼,李佳琦说有时候看到那些评论也会很难过,可一想到父母的支持,他就更加坚定。

很多人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孩子所有的自信和安全感,都来自于父母的鼓励和支持。

与其揪住孩子的问题不放,不如放手发掘孩子的优点。

父母的教育方式,藏着孩子的未来

著名作家大冰说:“一切孩子的教育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

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结果。

那么,究竟怎么做呢?

1、做孩子的“导游”

一个优秀的导游,既不责骂,也不强制带货。这就好像父母,当孩子的行为在规则之内时,要春风细雨地向孩子介绍,肯定和鼓励孩子继续这样做。

而当孩子的行为偏离了规则,父母必须及时引领,把孩子带到正确的路线上。

2、做孩子的“教练”

近日,艺人刘畊宏一家的健身视频在抖音火了。

刘畊宏在视频中耐心地指导和陪伴两个女儿健身,并且以正确的姿势给孩子做示范,也难怪网友想要把小泡芙偷回家。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会或是做不好是很正常的,家长需要陪伴孩子一起进行目的性训练,这样不仅能及时缓解孩子的焦虑,也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范本。

3、做孩子的“同伴”

做孩子的同伴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因为父母本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生活中,父母有很多亲密相处的时间,学习上,父母也能身体力行地教导。

所以,放低身段,成为一个孩子信任并尊重的同伴,既经济实惠,又能够更多的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教育本就不是一句简单的鼓励或是否定,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和感悟的过程。

好的教育是平等的,父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也能指出父母的错误,而不是单方面的否定和强烈主观意识的修正。

毫无疑问,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更没有绝对完美的教育方式,所以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孩子不易,父母也不易,彼此学习,共同成长。

教育就是一场父母和孩子的共同修行。

作者简介:斜杠姑娘ing,富书专栏作者,文章: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