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舱者说|陪女儿在方舱过周岁,回到家更想要珍惜每一天
看到父母一大早起来做韭菜盒子,刘磊跑到洗手间偷偷抹眼泪。
从方舱出来后,刘磊变得感性。“感觉父母年龄都大了,心里时不时的有种无力感,所以才更想要珍惜、感恩现在的每一天。”
桐桐抓周。 本文图片来自“上海静安”
4月13日,刘磊带着未满周岁的女儿桐桐与家人进行短暂告别后,入住上海静安区汶水路方舱医院。在舱内,桐桐过了周岁生日,医护工作者还举办了“抓周”仪式。桐桐抓到了护士站的“小白卡”,刘磊猜测女儿长大后会成为医护工作者。
4月19日,刘磊和桐桐出舱、回家。舱内的日子难忘,他说等桐桐长大后,会慢慢讲给她听;家中的日子如常,但当看到父母健在、妻孩在一旁嬉闹时,刘磊体会到了莫大的幸福感。
以下为刘磊自述:
女儿在方舱过周岁,抓周抓到护士站的“小白卡”
入住方舱医院前,我最担心的是女儿桐桐,孩子毕竟是太小了,又是第一次离开母亲,我当时满脑子就是小家伙晚上想家了怎么办?住在这里不适应怎么办?很是担忧。
出乎意料的是,后来我发现,桐桐适应得还不错。入住第一天就交了新朋友,还有众多喜欢她的“大白们”,走到哪里都有人夸她可爱,但她不懂,就知道嘿嘿地笑。
刘磊(左一)、桐桐与大白
桐桐每天上午醒来之后,第一件事是喝奶粉,第二件事是和隔壁床位的新朋友一起玩,新朋友比桐桐就大了18天,两个小家伙玩得特别开心,我们两家还约定好,等疫情结束了,还要再一起出来玩。
下午等到小家伙睡醒,她就要我带着她四处溜达。我们舱里有一块区域,太阳好的时候,我就带着她晒晒太阳、练练走路,小家伙精力还是蛮足的,这边看看,那边逛逛,不管看到谁,都和人家很热情地打招呼。
在我记录的舱内视频中,有一大部分都是4月15日拍摄的。那天对于我们全家来说非常重要——桐桐的一周岁生日。
我一开始想拜托医护人员看看能不能煮碗面、下个荷包蛋,但没想到他们给桐桐准备了那么大的惊喜。
15号下午,我就看到医护人员悄悄地在墙壁上贴了打印好的祝福照片,但是我不能让桐桐看到,她看到鲜艳的东西就要去抓,所以带她遛弯儿的时候,我特意绕了另外一侧,幸好她没注意到。
桐桐在舱内过生日。
大概下午六点多钟,就有“大白”叫我一起去推蛋糕了,是桐桐最喜欢的“艾莎公主”的蛋糕。桐桐见到特别兴奋,一直手舞足蹈。
令我没想到的是,吹完蜡烛后,竟然还有“抓周”仪式。我自己都忘了这码事,医护工作者比较贴心,就用方舱里可以找得到的小物件,比如铅笔、护士站“小白卡”、本子来做“周”,桐桐最后抓了个小白卡,我猜测她以后也会成为一名医护工作者。
说实在话,那天我真的是有被感动到,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给小家伙送祝福,虽然她现在还不懂,但等她长大了,我会慢慢讲给她听。
“全家团聚,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最满意的生活吧”
再说说自己,对于我的方舱生活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规律。规律的作息、规律的一日三餐以及规律的运动。
从13号入住到方舱医院后,我每天早上6点30分就会醒了。洗漱完毕,吃完早餐,便开始打卡运动。在打包行李过来的时候,我特意把经常用到的健腹轮、跳绳、腕力器全都带过来了。不管在哪里,都要坚持锻炼。
我个人感觉作息规律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一日三餐非常规律。在我们刚入舱的时候,就有工作人员来统计过吃饭有没有忌口,之后三餐都是由医护人员亲自送到我们手上。
每天六点半,就会吃到早餐,早餐比较简单,鸡蛋、牛奶、面包;中饭、晚饭一般是在中午11点30分和下午5点左右,这两顿就比较丰盛,大部分是三素一荤或者两素两荤,而且一天之内两餐的菜品是不同的,荤菜有红烧肉、鸡腿、带鱼等,味道还是不错的。
对于桐桐来说,能吃的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了,但是小家伙还是招人喜欢,有“大白”哥哥姐姐们,把自己的水果、肉松、白粥留着带给小家伙吃,她每天吃得也有滋有味。
不到一周时间,4月19日下午,我们出舱了,终于一家团聚。
18日下午,医护人员就通知我们可以收拾下行李,做好出舱的准备,我激动得没睡好觉,第二天很早就起来,开始收拾东西。
当广播里叫到我们床位号和名字的时候,心中百感交集,真的就是那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划过了在这里生活的所有片段:看到的、认识到的、感受到的、触碰到的.....我很庆幸在经历这些的时候,都一一记录了下来,这其实也是我们难忘的回忆之一吧。
抱着桐桐和周边的小朋友、叔叔阿姨还有大白们告别后,我们坐上了转运专班,桐桐想妈妈了,我也想念我的母亲和爱人了。回家!
4月23日,是我们出舱后居家健康监测的第4天,一大早父亲、母亲就给我们做韭菜盒子吃,满屋都飘着香味。
看着父母都健在、妻子孩子在旁边玩着、闹着,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踏实感,这种踏实感在我们全家团聚后,尤为明显。这其实就是我一直想要的最满意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