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提醒:这4个迹象,说明你正养育一个自卑的孩子
自卑感,或许每个人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
但我想,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己是一个乐观自信的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的自卑感,通常会伴随人的一生。
你可能会说,童年时期那么长,我怎么可能让孩子十几年都感受不到自卑呢?
在这里,我们就需要分清楚“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做同一件事情,当别人表现得更好时,你可能会感觉自卑。
这属于“自卑感”,只是当下的一种情绪。
你可以通过自我消化,或者更努力来释放这种情绪。
“自卑感”是正常的,一定的自卑感甚至是有益的,它可以激励一个人做得更好。
但如果,这种自卑感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让孩子为了避免遭遇不成功的经历,从而产生下意识的退缩或逃避行为。
这便是“自卑情结”。
当一个孩子有自卑情结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会大受打击,慢慢形成自卑的性格。
《儿童情绪心理学》指出,自卑性格的孩子,往往会有以下这4个迹象。
自尊心过强
自尊心强,并不是坏事,它会激励孩子发愤图强。
但如果孩子自尊心过强,那就是自卑的表现了。
有位十几岁的邻家女孩跟我聊天,她说她性格特别好强,做什么都不肯比别人差。
不管是考试还是参加活动,只要被别人比下去,她就会耿耿于怀好久。
并且,她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
如果听到不好的评价,她一定会跟对方理论,让别人了解到她其实并不是那样。
她说自己自尊心特别强,但她不知道的是,在那过强的自尊心下,其实是一颗敏感脆弱而自卑的心。
正是因为不自信,所以才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
正是因为自卑,所以只要被人比下去,她就会焦虑不安。
比起能力的提升,她更在意的,是外界的评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即便以后很优秀,她也还是会有深深的自卑感。
养育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他,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一定要处处比别人强。
别人也会有长处,也会有优点,我们无需焦虑甚至产生嫉妒之心。
和孩子玩游戏时,如果孩子输了,不要取笑他,也不要刻意让孩子赢。
可以让赢一方给输的一方讲个故事。
的
这样的方法能让孩子明白,输赢是正常的,不是每次尝试,都会赢过别人。
经常说“我不”
有位宝妈朋友跟我吐槽,说自家孩子太畏缩了,要他做什么他总是说“我不”。
孩子们一起玩,别人当众唱歌跳舞,可大方了。
宝妈让自家孩子也尝试表演一下,娃立马躲到她身后,说:“不要。”
参加活动,主持人叫孩子上台互动,孩子赶紧往后躲,拉着妈妈就要回家。
孩子羞涩胆怯的背后,其实是害怕失败的自卑。
孩子很有可能是曾经有过受挫的经历,并且留下了自卑、害怕的心理阴影。
因此,他害怕再次受到打击,习惯用“不”来拒绝别人。
其实,孩子通常会以他人(主要是父母)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如果父母总是贬低或者打击孩子,比如说孩子不如谁谁谁,或者总是挑剔孩子做不好。
那么孩子就会将这些话内化,真的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好”。
那么,孩子就会变得不自信,做什么都胆怯不敢尝试。
作为父母,不管孩子是天生胆小,还是因为害怕失败受打击而胆怯。
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小事开始,一点一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做一件事时,我们不要急着“挑刺”,指出他不足的地方。
而应拿放大镜,找到他做得好的地方。
就算他端水把水洒了一地,至少他小心翼翼没有烫到自己不是?
鼓励,就是找到孩子确实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让他在失望里找到希望。
而贬低,只会让孩子在失望里强化自己的缺点,从而变得自卑,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过分在意输赢
在《儿童情绪心理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妈妈让儿子参加讲故事比赛,结果儿子说,他不想参加。
妈妈特别惊讶,要知道,她可是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送孩子去培训口才的。
这好不容易有机会表现自己,他怎么还打退堂了?
妈妈用不容商量的语气告诉孩子,这次比赛,必须参加!
儿子哭着说:
“我不去,我怕拿不到一等奖。”
妈妈更加来气了,怎么还没去就泄气了,真是没出息!
妈妈不知道的是,孩子之所以这么在乎输赢,是因为上一次比赛他只拿了二等奖,没拿到一等奖。
妈妈并没有因为孩子获奖而高兴,反而责备他没有得第一名。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孩子觉得,只有第一名才好的。
是
如果拿不到第一名,那自己就是失败的、不被爱的。
父母过分在意分数和输赢,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附加在成绩和分数上的。
只有他达到了附加条件,父母才会爱自己。
在这样的理解下,孩子会变得只看重分数,而忘了努力的真实意义。
同时,只要孩子输了,他就会变得特别自卑。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心态时,就要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太心急、求胜心切了?
推动孩子进步没有错,但如果我们太急切,反而会让孩子有压力而产生退缩感。
我们可以在乎孩子的成绩,但要知道,没有哪一个人,会是“常胜将军”。
所以我们要从分数中跳脱出来,分析孩子的不足,针对性地改进。
然后看到孩子的进步,及时肯定。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竞赛或者考试。
也才不会因患得患失而自卑敏感。
社交焦虑
当一群同龄人都在玩的时候,孩子却只在远远的地方看着,不愿意加入。
那很有可能,是孩子担心自己不合群,而表现出来的社交焦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跟我们的过度保护有关。
因为太爱孩子,我们会替他做好所有的事情。
因为太担心孩子,我们绝不允许他触碰任何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东西。
时间久了,孩子就无法培养出自己的能力。
和小朋友们玩耍时,看到别的同龄人那么能干出色,而自己却什么都不会,只会“拖后腿”,孩子会变得敏感自卑。
很多孩子在外面“怂”,在家“窝里横”,其实就是这样的自卑心理。
父母试着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
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培养自信心。
不要因为担心摔坏一两个碗,或者浪费一点小物品,就阻止孩子尝试。
孩子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多能干,那得多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