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做好这9点,孩子一生受益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5-22 10:11:51

童年只有一次,教育更无法重来。

在还来得及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时候,请一定好好珍惜,做一位合格的父母。

作者 | 番茄妈前几天看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

扬州15岁的少年吴某,为寻求刺激,深夜在城区狂飙摩托车。

结果一头撞上了前方一辆三轮车,导致驾驶员陈某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三轮车当场被撞出13米远)

据民警查证,事发时,吴某行驶严重超速,更何况他只有15岁,根本没有达到申请摩托驾照的年龄。

据了解,吴某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对于他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

因为疏于管教,他从初中开始就辍学了,每天无所事事,和几个狐朋狗友干一些非法勾当。

法院判决中有个细节,吴某的父母被下发了家庭教育令。

这意味着,法院认定作为未成年监护人的父母严重失职,没好好履行家庭教育职责。

白岩松曾说过:

“不是当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大行当。”

父母的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的走向和结局。

人民日报日前就曾刊文,列举了9个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观”。

为了孩子的未来,希望每位父母都谨记于心。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听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的确,当一个孩子的成长出现了偏差,教养出现了问题,父母难辞其咎。

电影《误杀》中,16岁男孩素察仗着父母的高官身份恃强凌弱、无恶不作。

直到一次夏令营,他迷奸了一个女孩,结果因为事后对女孩的纠缠,被女孩及她的母亲误杀致死。

素察的父母因为儿子的死悲痛欲绝,却忽视了,导致儿子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自己。

但凡他们在孩子一次次犯错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放任、包庇,都不会落到这个结果。

父母,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如果父母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人格养成期,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就会给孩子的未来埋下一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一生遗憾。

拒绝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知乎上有个帖子:你曾经受到哪些来自父母的伤害?

评论区一片哀嚎,那些被父母“暴力”对待长大的孩子,都在哭诉曾经惨痛的经历:

有的从小就被父母动辄打骂,因为不小心弄丢了5块钱,被罚站在门外一整晚;

有的被父母打击、羞辱,被嘲讽“养你还不如养一头猪”;

还有的孩子长期受到父母的“情感忽视”,得不到任何回应,内心冷如冰窖...

家庭暴力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出现,对孩子的伤害都是巨大的、深远的,无可弥补的。

长期在家庭暴力下成长的孩子,可能自卑、敏感、懦弱、甚至抑郁...

真正的教育,不该是疾风暴雨般的荡涤,而是春风化雨般的感化。

如果真的爱孩子,就请先营造出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吧。

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

看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作为大人,我们都深知自尊心的重要,时刻都在维护自己的自尊。

但我们经常忽视了,孩子的自尊同样也应该得到保护。

父母要做到“嘴下留情”,别让语言变成一把锋利的刀,刺伤了孩子的心。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要去翻旧账;

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做错了事,父母不要当着大众的面批评孩子,等回到家关上门再教育;

批评孩子时,要就事论事,不要上升到人格,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家长只有正确对待孩子的自尊心,才能够让他们自信健康地长大。

无论任何时候,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远比教育孩子本身更重要。

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生活中,父母总喜欢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替孩子做各种决定。

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几点睡觉,大到选专业、工作、择偶,父母都要干涉。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丧失自主选择的能力,凡事没有主见,不懂权衡利弊。

要知道,父母只能陪伴孩子走一程,如果一个孩子走入社会,依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他的人生无疑是场灾难。

心理学家克莱尔说:

“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从生命中将孩子分离出去,让他成为独立的个体。

而分离的前提就是,孩子要有‘自己做选择’的能力。”

尽情让他们自己去试错、去闯荡吧,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是一种历练,一种成长。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很多父母都曾抱怨,自己曾经乖巧的孩子,忽然出现了各种问题:逃学、撒谎、打架...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

东野圭吾的小说《红手指》中,15岁的男孩杀死了7岁女童,整个庭审过程他只说了一句话:

“都怪我的父母……”

原来,从小到大,母亲只顾满足他的物质享受,父亲总是对他拳脚教育,全家人都没有真正关心过他。

多少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终日忙碌着,却忽略了孩子成长中真正需要重视的事——心理抚养。

心理学家曾询问过100名学龄儿童:“你认为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快乐的家庭?”

孩子们的回答出人意料,不是金钱,不是物质,而是“与家人做一些事”。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腾出时间,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他谈谈心,让他感受到爱与关怀的流动,就是对他心灵最好的滋养。

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李玫瑾教授也曾说过:

“早年性格一旦形成,将会终身稳定,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在孩子12岁以前,最重要的不是成绩,不是学区房和兴趣班,而是性格培养。

性格决定了孩子命运,而父母的言行举止,决定了孩子后天的性格:

专制、控制欲强的父母,培养不出乐观、自信的孩子;

暴躁、情绪化的父母,培养不出温柔、有耐心的孩子;

自私、狭隘的父母,培养不出温暖、纯良的孩子。

任何教育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培养独立自主,性格完整的人。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童年时期,注重孩子的性格养成,比获取知识,考一个好的成绩更为重要。

言传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白岩松曾谈论过对儿子的教育方式。

他说,自己和妻子在家不是看书,就是在运动,除了看足球比赛很少看电视。

在他俩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儿子从小就养成了爱看书和运动的习惯,根本不需要父母唠叨。

董卿在节目《面对面》里讲过: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孩子喜欢打游戏,不喜欢读书,父母应该做的是自己先放下手机开始读书;

如果孩子比较懒,不喜欢运动,父母应该做的是自己先走出户外开始跑步;

如果孩子不节俭,浪费食物,父母应该先吃光自己碗里和盘里的食物…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父母的身体力行,在孩子心中种下榜样的种子。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杨振宁在美国读书时,因为实验能力差,经常遭到同学嘲笑。

但一位物理学大师却发现,虽然杨振宁动手能力差,但他分析能力一流。

于是,这位大师便开始指导杨振宁研究理论物理,杨振宁果真在物理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

“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而父母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管好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其实,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父母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并且放大孩子的优点。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变得自信,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并向着父母口中的优点不断靠近。

赞美,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简单,也是最珍贵的礼物。

不要让孩子替你实现梦想

一档综艺里,主持人问4位嘉宾妈妈:请问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回答却无一例外都是关于孩子的: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考到100分”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考上一所好学校”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

多少父母,自私地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企图用孩子的成功证明自己的“成功”。

可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应该有自己独立精彩的人生。

纪伯伦曾说过一句话: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框住孩子,让他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而是默默做好孩子生命的摆渡人,替他们拨开一片又一片的迷雾,指点他抵达自己心目中的梦想彼岸。

教育学上有个“剪刀效应”。

讲的是,孩子儿童时期的一点点差距,经过父母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到成年后会变得天差地别。

千万不要小看家庭教育的力量,父母不一样的行为和指引,最终会导致孩子不一样的结局。

每个枝干挺拔、出类拔萃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产物,是教育的因果,是心血的倾注。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孩子的教育,就是一场无法撤回的直播,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

点个“赞吧”吧,愿我们都能用足够的爱与陪伴,为孩子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标签: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