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该不该做家务?一位全职妈妈有话说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脆脆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里好多中年父母欢天喜地转贴一个政策新闻,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开始享福了。原因是教育部近日发布了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对咱们家长来说,影响最大的部分就是:以后能以学习的名义名正言顺地在家里请小孩分担家务了。
课程标准上还详细地分了4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孩子有循序渐进的具体要求,并且完整地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服务型劳动,例如烹饪、洗衣、修理简单家电等等。
《小鬼当家》剧照
这让我回想起我为人父母后第一次注意到的一个家务表,上面列举了从0-7岁各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学会做的十大家务清单:从6个月自己握奶瓶到7岁独立简单炊食。上面还写着:“研究显示:会做家务的青少年成年后的收入多出10倍、失业率减少了15倍”。
且不论这研究的可信度,对我自己来说:“家务”这件事,结婚前没我的事,结婚后成了夫妻闹矛盾的理由,生小孩后反而开始研究怎么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来,仅仅是因为在等待产检时看到了医院里母婴杂志上写的做家务对孩子有诸多好处。
我有3个孩子,分别是接近12岁、9岁、6岁,目前我已经当了6年的全职妈妈。在对待孩子做家务上,我自己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大人时间宽裕、愿意耐心教导,那心理上会轻松得多。
《无人知晓》剧照
先来看看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做家务的?
其实一开始,孩子不会觉得自己在做家务,肯定是因为好玩才开始模仿。我很清楚地记得:我的3个孩子在喜欢玩扮演游戏的阶段,都是从厨房游戏开始——模仿炒菜、洗菜、做饭、切水果等等。因为我们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很少外食。一日三餐,孩子看得多了,自然开始模仿。其实很多家庭的孩子应该也是这样的,看看商店里的厨房玩具组做得多精致、卖得多火爆就知道了。
但是我们给孩子玩真的。
锅碗瓢盆拿出来,适合孩子用的小刀买一把,厨房放个矮凳,开始淘米揉面洗洗切切,接着就是最考验大人的时候:
2岁还包着尿布的孩子“洗”一小把青菜洗了快一个小时。我不阻止,我想2岁的孩子能专注这么久,真了不起。
《如父如子》剧照
3岁的孩子拿小刀切杏鲍菇切到了手,包扎完流血的伤口,他哭着说还要继续切;我不阻止,我欣赏他把一件事做到底的韧性。
4岁的孩子帮忙剥大蒜,大蒜皮散了一地,他拿小扫帚一扫,大蒜皮越飞散四处;我不阻止,因为他开始思考为什么扫不起来,反而四处飞。
5岁的孩子洗全家人晚餐后的碗盘,弄湿了自己的衣服裤子,也洒了一地的水;我不阻止,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承担家务,而不是像玩游戏似的洗半个碗就不玩了。
6岁的孩子想学做面条,桌上地上都是洒落的面粉,自己的脸儿也白扑扑的;我不阻止,因为揉好面团,他第一次学着清理弄脏的部分。
《巴黎淘气帮》剧照
这些都是我们家不同孩子真实发生的事。孩子“帮忙做家务”时,我要慢慢手把手地做给他们看,然后再等待他们自己做一次。孩子通常会边做边问:“妈妈,我这样对吗?”过后,我要花更多时间收拾,加起来花费的时间几乎是我自己做事的两倍,但是我仍觉得有意义。
有意义的部分,不是孩子学会了那样的家务技巧,而是过程中孩子尝试的勇气、实践的专注、亲子的沟通,更让孩子亲身体会了一双勤劳的手“从无到有”的魔法。
我记得第一次决定自己包小馄饨的时候,下班前查了菜谱,接着去市场买肉和馄饨皮。在这之前,我每周会在网上订购同一家有机商店的蔬菜箱和肉品宅配到家,不足的部分都由我公公婆婆上市场买。那是婚后第一次去市场,也启发了我作为母亲的责任意识,不再依附于长辈关怀的羽翼之下。
我和孩子都是第一次包,我们胡乱地把馅和好,胡乱地把馅包在皮里面,但是我们边包边聊天,一点都不含糊。
孩子问我:黑猪肉和白猪肉有什么差别?加在肉馅里的小葱是时令蔬菜吗?台斤跟公斤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老板做的馄饨皮一张一张不会黏在一起?台湾用的计量单位是台斤,每台斤600克,16台两,又正好学了一个成语“半斤八两”。
我把问题回答完,小馄饨也包好了,孩子拍手欢呼:“我们有美味的馄饨可以吃了!”
直到现在,包馄饨成了我和孩子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一起做的事,只要冷冻库没有了馄饨,孩子们总会说:“妈妈,再来包一批吧!”而且我们都学会了更好看的包法。透过这件事,他们也知道了“不管开始做得多不好,只要想改变,总是会进步的”。
《克莱默夫妇》剧照
家务都是累的吗?不会呢,光是包小馄饨就为我们家创造了很美的亲子时光。
度过了学龄前孩子凭着兴趣“乱做家务”的阶段,我的第一个孩子上小学了。学校的一、二年级亲师联络簿上每天都会有一栏:“做家务”,我的大儿每天都会选一样小家务做完请妈妈打勾。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孩子在学校则负责打扫校园环境、清理厕所和垃圾分类回收。
弟弟也长大了,再借着学校对孩子做家务的鼓励,我决定给家务加点难度,不再让他们凭兴趣做事。
先从最简单的洗衣服开始:只需要把衣服放进洗衣机,加洗衣液,再按几个按钮就好了。动作很简单,难度就在于坚持:要每天记得有这件事,并确实地去完成。
等兄弟俩轮流把洗衣服这件事做得很好之后,我们又换了项目:每天收拾碗筷、擦餐桌和扫地,接着是照顾宠物、照顾妹妹、收拾玩具、收拾房间、收拾书桌、倒除湿机的水、整理院子落叶等等,每一样都简单而具体。
孩子们会偷懒是一定的,我也不会很严厉。家务做不好不是我们骂孩子的理由,重点是让孩子们打开眼睛,围绕日常生活,去看看家里有多少事需要有人完成。
孩子们慢慢用实际行动感受到了维持一个家的正常运作有多少琐碎的工作。无心插柳,兄弟俩对我这个整天在家照顾妹妹、做家务的全职妈妈越来越体贴。
《妻子变成小学生》剧照
有一回,弟弟扫着地对我说:“妈妈,我终于知道你做家务的感受了。”他还在期末考卷上写着:“我最爱妈妈,妈妈最辛苦了,因为妈妈除了上班以外,做了家里全部的事。”虽然这句话让辛苦上班、一个人扛起全家生计的爸爸都吃醋了。爸爸问弟弟:“那我开车带全家人去玩、修理家里各种坏掉的东西、自己粉刷墙壁都不算家事吗?”弟弟不好意思地看着爸爸直笑。
还有一回,我骑电动车去学校接放学时没赶上校车的孩子。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爬上小电动车后座,我双脚撑着地准备回转车头的时候,孩子说:“妈妈,是不是太重了?我帮你撑着。”他伸长腿,试图帮我撑住正在后退的电动车。
做家务累吗?会累更好!孩子透过做家务,不再以自己为中心,开始懂得关心身边的人。看到小区里扫地的伯伯,也知道拿着扫把的手很酸,要谢谢帮我们维护环境整洁的伯伯。
《普罗旺斯的夏天》剧照
结婚后不久我因为家务问题跟另一半有不少小矛盾,还问其他结了婚的同学:“你们家的家务活都怎么分配的?”
问完才突然觉得原来家务活不仅是家庭问题,甚至是男女平权问题、经济问题。因为我问的几位同学家里经济条件好,有阿姨有公婆帮忙,家务活不占用他们的时间精力。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都会把家务活外包出去。比如吃饭叫外卖、清洁打扫请小时工,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还有专门的保洁阿姨和保姆。我有一个好朋友就很直接地跟我说:“做家务太浪费时间了!”我自己全职带孩子这些年来,也深深觉得家务活实在是永无止境。每天买汰烧、洗晾晒、收拾打扫,没有结束的一天。
《逃避可耻却有用》剧照
既然这么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都可以花钱请专门的人帮忙,为什么我们还要鼓励孩子做家务呢?
现在的孩子手机、平板、网络、电视等各方面的资讯很多,这些都造成了孩子们想得多、做得少。我观察到有些平板儿童游戏,用手指头点一点就能种菜、做饭、穿衣服……孩子们会以为做任何事情都很简单,无法认知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操作困难。
比如在平板上可能只要触碰一下,在游戏里就能把饭煮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煮饭会拆解成几个步骤:先用量杯装米、把米倒在锅子里、淘米、再量水倒进锅里等等。孩子很可能在量米的时候就把米洒了,有些孩子习惯了虚拟世界随意获得的成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反而容易放弃。
所以我们更应该鼓励孩子做家务、鼓励孩子参与到真实的家庭生活,把孩子的成就感建立在生活中。
《爸妈不在家》剧照
我记得大儿子10岁的时候,他在我生日那一天一大早就自己查食谱,自己去家门口的超市买材料,从揉面团开始,最后烤了一个披萨给我当生日礼物。
这个烹饪的过程,孩子除了用心,还运用了计划、阅读、计算、危机应变(食材没买全)、时间安排的能力,最后还收获了弟弟妹妹的崇拜。
疫情第三年了,在可能继续动荡的未来,能用自己的双手把生活安顿好,建立生活的安全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特别希望我的孩子们在成年后,再也不会因为家务活跟另一半吵架。做家务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安顿身心、神气流通、创造生活乐趣的必须。这就是我在结婚12年后再也不会因为家务跟另一半吵架的秘诀。
《米纳里》剧照
教育部发布的这项政策,对父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助力。在孩子的教养上,学校和家庭能够配合,那是十分相得益彰的事情。即使目前劳动课程在学校里占的课时不多,对孩子总是一个鼓励的开始。
借着学校的主导和鼓励,我想我作为家长可以把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家务教育”的主动权握在手中。我自己陪伴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真心感受到孩子做家务有非常多的正面意义。当然,也希望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要把孩子学做家务,变成一项有标准答案的考核任务,那样可能反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家务劳动习惯。我想这更是我们作为家长最迫切的心声。
排版:踢踢/ 审核:小风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标签: 全职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