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孩子被欺负,就别总在餐桌上说这句话
作者:栗子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
当了家长的肯定都会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
“妈咪我想试一下这个...”
“不行,这个太热气了,不能吃!”
“妈咪我今天想吃香肠做早餐!”
“不可以,那些都太没有营养了...”
明明面前摆着一盘烧鸡,却硬生生地阻止吃不了。
老是对孩子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不仅仅让孩子产生“到底是想我吃还是不想我吃”的疑惑,更可能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
01
之前在一个日本综艺里面就看到过让我目瞪口呆的一个话题:
老是对孩子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TA可能会容易在幼儿园受到欺负。
再看看节目里的心理学者、庆应大学讲师植木理惠的解释是:
“有些孩子对某样食物过敏,不让他们吃是没有办法;
撇开这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如果一个妈妈一直只让孩子吃自己家做的东西、只吃无添加的东西,其它的都不准吃,这样到了6 岁小孩子可以上学的年龄,就很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
解释下来就是:
沉默之下的性格就很容易被人当“软柿子”去捏,比如一群幼儿在班级里玩玩具,其中有一个孩子总是表现得唯唯诺诺很胆怯的样子,剩下的小朋友就会觉得“我就算是欺负了他,他也不会还手”。
从听从自己喜好到看别人脸色,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会在6岁以后成型。
长久以来,你会收获一个听话的孩子,同时也会收获一个唯唯诺诺的孩子。
面对父母老是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在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情况下,孩子就会逐渐养成看别人眼色行事的弱懦性格,在面对这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询问。
比如,“妈妈,我想吃面包可以吗”,有些孩子还会问“妈妈,我想喝水”、“妈妈,我想上厕所”……
这时候你会发现,连小事情都不敢自己拿主意、凡事都会征求掌权者意见的孩子,早就把自己的个性逐一剥离了。
02
中国的家长,对餐桌总有莫名的掌控欲与焦虑。
焦虑,是焦虑孩子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例如:薯条、薯片、比萨、烤鸡......
掌控,是为了掌控孩子摄入的营养、摄入的量、摄入的时间,只要不在他们希望范畴内,便是“吃不好饭”。
所以,多的是随时被一根烤肠、一根薯条压垮的父母。
父母是营养学代表,那么隔代的爷爷奶奶们就是“上火”、“发物”等禁忌的代表了。
“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放在我们的餐桌上,真的太真实而普遍了。
这一类家长,往往就是太爱孩子了,总是关心孩子的一切,怕他们出问题:
“孩子哪知道怎么吃合适、怎么吃健康啊?”
“我们就是为了孩子们好啊,这样他才能健康成长啊。”
但殊不知,我们只顾着自己爱孩子,却忘了孩子也需要空间和自主。
其实关心也有度,没有限度的关注就是可怕的控制欲啊。
03
有时候,越控制,越失控。
《小欢喜》里,李倩不让英子吃她喜欢的食物,费心地给英子做燕窝和海参……
《小舍得》里,子悠想吃水果,妈妈说糖分高会发胖,还影响智力,让他放下水果,去背单词......
但过度关注反而会弄巧成拙。
这种操控只会加强孩子的心理压力,还不能真正地让孩子接受你所表达的意思。
停止过度关注、停止尝试掌控,把吃饭的权利还给孩子,也等于是放过自己。
想让孩子在餐桌上听进我们表达的意思,家长们要学会用“软技巧”。
用“餐桌游戏”代替“餐桌教育”
把想表达的内容游戏化,把餐桌变成了一家人享受的地方。
知识竞猜游戏:你可以和他一起猜猜看“餐桌上有哪些食材是土里长的、分辨餐桌上食物的颜色、谁找出更多的蔬菜类等等......”观察游戏:引导孩子观察其他家人的爱好,比如,爸爸爱吃木耳,奶奶爱吃鸡蛋。飞机送餐游戏:用“飞机运输货物找停机坪”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张嘴吃饭。火车站游戏:跟孩子假设肚子里有小精灵,吃多点小精灵就会开心地开火车,吃得少小精灵就饿得发脾气,在肚子里打滚犯难,肚子里就会难受了...在孩子吃下之后,父母可以在旁边鼓励:一只小精灵正扯着面条跳绳呢,多吃两口,旁边两只小精灵说也想要!现在来了三只小精灵说想要集体跳绳需要更多的面条!最后还可以称赞孩子:宝宝今天主动吃饭哦,果然长大了不一样,你自己吃完了所有的面,把自己和小精灵们都照顾好了呢。
很多时候,孩子无法接受父母的说教,相反的,当父母动下脑筋去换个方式去表达,孩子反而能100%接受父母的引导,达到了父母的目的。
说教不是教育,餐桌礼仪也不该死板传达,把教育游戏化,让孩子发现原来餐桌一点都不无聊。
最重要的不是你用了什么游戏,而是你采取的是“和善有趣”而不是“高度打压”的方式。
用“餐桌正能量”代替“餐桌说教”
作家章红曾讲过和女儿秋秋的餐桌故事。
有一次,秋秋吃了一口青椒,就赶紧把嘴对着坐在她旁边的爸爸的手臂上,使劲哈气。
秋爸问:“你这是在干嘛?”
“啊!好辣,我要把辣传给你的胳膊。”秋秋边说,边继续哈气。
秋爸就用另一只胳膊使劲扇秋秋哈气的地方,嘴里叫着:“好辣!好辣!”然后顺手拿起一只圆珠笔,在那处画了一只伸出来的舌头,表示那儿辣得简直受不了,舌头在拼命喘气。
惹得秋秋咯吱咯吱地笑,吃光了满满一大碗饭。
看似不正经的餐桌对话,实际上是一场由孩子的奇思妙想构筑的愉悦时光。
《麦兜响当当》里,麦兜妈妈麦太有句很感人的话:
“我每天四处奔波,从早到晚。回到家,最开心最开心的就是能做一顿好吃的。看着你吃的样子,这个是我能够给你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幸福。”
爱从来都不会太复杂,一家人开开心心地享受一日三餐,就是爱最好的样子。
在死板的甚至是恐惧的氛围下,没有人能吃得下饭。
如果你总是在吃饭的时间进行说教,本该愉快的进餐时间被破坏,孩子将“吃饭”和“挨训”联系在一些,孩子不仅吃饭没胃口,就连吃饭这件事也会非常抗拒。
把关注点从孩子怎么吃,变成多多关注他是否健康、活泼、有活力,带着享受的心情吃饭,当孩子真正享受吃饭时间,自然就能做到好好吃饭。
04
餐桌教育≠在餐桌上和孩子讲大道理,陪孩子玩也是教育。
孩子总是用率真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周遭的事物,家长倒不如把主观的视角放在一边,去配合孩子演一场寓教于乐的小把戏。
《厨房的哲学家》一书里,布里亚·撒瓦兰提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与其他场合相比,餐桌旁的时光最有趣。”
好的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越是有趣的事物,有趣的场所,对孩子的影响越是深刻久远。
-END-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转载请联系爸妈研究所。作者:栗子。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期编辑:栗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