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高分纪录片《镜子》:“有毒”的教育方式,正偷偷毁掉孩子
前段时间,一个 12 少年弑母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紧接着一部围绕“原生家庭”的电影《狗十三》刷爆了朋友圈。
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 “家庭教育”,再次以这样一个血淋淋的面貌闯入大众视野中。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为什么爱最后都变成了伤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部央视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让所谓的“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01
“我是一面镜子,我要把父母唤醒”
纪录片讲的是,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 81 天“改造”,家长们也被要求参加 6 天的家长课堂。
有个孩子接受采访说:实际要待 81 天的是父母,我可能只需要待 6 天,可他的父亲却认为,自己在这个家里是最不需要改变的。
说这句话的人,就是泽清,才上初二的他,已经辍学 2 个月了。
泽清的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父母也有体面的职业,但他却没有如愿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面对母亲的关心,泽清骂她“贱”,甚至动手、动刀。
这一切的反常,从他的父母那找到了答案:我妈脾气暴躁,讲到最后就她是对。我爸和她解决不了的时候,一般就会用暴力。
更可怕的是,他像父亲一样厌烦母亲的暴躁和唠叨,也学会了用父亲的方式对待母亲。他一边讨厌这种家庭关系,一边却又在无意识中认同了这种文化。
最后,他终于发现: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诚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泽清在墙上贴着撕心裂肺的呐喊,暴躁得把家里的门狠狠地踢到破烂,他不上学、上网、殴打母亲,甚至拿起刀子。
其实,都是想让父母改变,然而却得不到任何回应,爸妈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叛逆”的问题孩子。
02
看见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除了泽清,纪录片里另外 2 个孩子,也同样正遭遇着父母“以爱之名”的暴力:
17 岁的张钊辍学,当老师问父亲:孩子,因为什么不上学?
张钊的父亲说:早恋的问题。而张钊告诉老师的答案是,学习上的痛苦,不是不想读书,他想上学,想读大学。
他说,他永远都忘不了有一次跟妈妈说,我在学校很压抑。妈妈冷淡地回了一句:那么多人怎么就你压抑,其他人没事?
16 岁的家明辍学,父母说他沉迷游戏。他说父亲永远都否认我,觉得我不行,希望我按照他规划的路走,做什么事情,永远是他们说了算。
我恨他们,我伤害自己就是要向他们证明,我有勇气,我可以做到。
没有谁愿意过一辈子别人的生活,哪怕这个别人是自己的爸爸。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我们都讨厌被压抑、被控制、被抹杀。
然而父亲一直看不到。
有很多网友说,养废孩子,用这一个方法就够了,别去看见它,别去理解他。
的确,看见很重要。
心理学有研究,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父母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孩子的生命力就会得不到释放和引导,会走向两个方向,攻击别人或攻击自己。
泽清、张钊、家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03
养孩子养得披头散发
99% 的家长都用错了方法
著名的萨提亚学派心理治疗大师林文采博士说: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阳光、水等营养一样,既需要物质营养保障基本的生命力,更需要被无条件接纳、被重视、被肯定赞美和认同。”
当家长真正懂得孩子,并能在不同的关健时期给孩子所需要的关爱,这个家庭就可以养育出一个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
然而大多数父母并不懂得如何去“看见”孩子。我们往往很痛苦,文章看了不少、理念也都知道,但怎么解决,却始终没有着落。
其实,“看见”孩子的能力是需要我们用正确、科学、专业的方法论不断探索的,心理学恰恰是一个最佳的途径。
这次,为了帮你读懂孩子,我们把亲子教育领域 0 差评的老师林文采请到了壹心理,她将从事 30 年心理咨询所看到的教育误区、家长容易掉的坑,浓缩成 26 堂视频课——《从诞生到婚礼,为下一代营造良好的原生家庭》。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疗愈和修复自己,将你没有被疗愈的童年创伤,转化为成为好父母的心理营养。
目前,这堂在上线不到 1 个月的时间,就收到数千位学员的反馈:学完这 26 堂课,回家调整了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竟然开始有改变,跟父母更亲近了。
很多父母还说,学完这堂课,我也开始理解了当年自己的父母,疗愈和修复了自己童年创伤:
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当父母的错过了这唯一的机会,等孩子长大了想再弥补,很多时候都已经晚了。一孩子已经上初中的朋友,孩子曾对她吼到:你以前不管我,现在也别管我。
没有任何成功
可以替代孩子教育的失败
不要等孩子出现了问题
才开始忙于解决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