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热讯:分享丨当生育沦为女性的至暗时刻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7-02 08:49:48

“你的小嘴紧紧含着我的乳头,吸吮着奶水。我还记得当时的屎尿、呕吐、鲜血和缝合。我还记得我的分娩之战。你的战场,你生命的律动。我度过了那次劫难。我是两性中弱势的一方吗?”

2018年,凭借《傲慢与偏见》等电影多次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英国演员凯拉·奈特莉,在《The Weaker Sex》(《弱势性别》)一文中公开将生育比作一次浴血的战役。也有媒体认为,文章直指凯特王妃产后光鲜亮相一事,怒怼其“刻意隐藏女性分娩痛苦”。


(资料图)

但即使是凯特王妃,也曾在慈善演讲中坦陈,生育有时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对于有来自家庭支持的我而言尚且如此,对大多数没有得到家庭支持的母亲来说更是艰难。没有谁能真正做好准备成为一个母亲。”

生育是什么?当我们感慨无痛分娩是“人类之光”的时候,自然也深刻地意识到这一人类繁衍生息的过程本身带来的痛楚。没错,经历十月怀胎的漫长旅程,不论是骨开十指还是腹剖七层,对女性而言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切肤之痛。

但许多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的是,妊娠与分娩并不是终点,而是育儿的起点。时代冲击、社会舆论与家庭分工等带来的精神压力,又往往比生理上的痛苦更持久,也更绝望。

不是女性“不能”生育,而是社会“不让”生育。《不让生育的社会》的作者小林美希以言简意赅的结论,揭开了生育现实刺目而真切的冰山一角。在书中,她分别从“为何无法成为父母”“流水线化的分娩”“被剥夺的孩子的幸福”“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四大方面,以翔实的数据调查与案例寻访为支撑,对日本社会发出一连串直击心灵的拷问。

为什么偏偏是女性无法工作?

“妊娠解雇、生育离职、职业流产……”这些由当下语境孵化而成的一系列名词,尖锐地表明生育不仅仅是女性的自我选择,更是与职场生存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

剧照丨《82年生的金智英》

正如小林美希的调查所揭露的,一旦企业前景堪忧,就会率先考虑裁掉孕期或育儿期的女性员工。以下都是曾经发生在日本职场中的真实案例:

医学上的妊娠适龄期,恰恰是26岁的小森千佳这样以社会人的身份在职场上勇往直前的时期。因此,虽然女性呼吁“子宫自由”,但面对工作与生育时,她们依然难有两全之策,这也直接导致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逐年增多。

根据日本《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规定,禁止以妊娠、分娩为理由对女性施行不公平待遇,但试用期意外怀孕的石野惠子的遭遇却截然相反。公司不仅对她进行劝退,还连带着将所有女性员工的试用期都延长到半年至一年。

即使顺利度过孕期并产子,如果孩子因生病而需要长期入住NICU,被迫辞职的仍然是母亲。这令原本事业有成、生活无忧的川上美香开始质疑,女性选择婚姻或家庭究竟有何意义——“为何偏偏是女性无法工作?”

而书中所呈现的最为典型的悖论性现实,就是那些原本应当为育儿事业提供支持的行业,也不可理喻地对育龄女性施加着最大的恶意。比如身为儿科医生的石川笑里,因在孕期无法承担过重的加班任务,多次被上司约谈;还有不少女医生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难以顺利怀孕,只能主动离职,使得本就人手不足的日本产科医疗,如同雪崩般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父亲取得育儿假真的是天方夜谭吗?

事实上,不仅日本是这样,同处东亚的中国也经受着相似的挑战。

2021年以来,我国关于三孩政策与产假延长的消息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许多人难掩隐忧,担心这会进一步加重女性的就业歧视;一些人大代表进而提出了延长男性陪产假的议案。

针对类似的课题,小林美希在书中早就有过相关探讨,她表示:“育儿假的延长会固化性别角色分工理论,只要整个社会保持这样的认知,孕妇差别待遇便会继续在职场泛滥。”

剧照丨《工作妈妈育儿爸》

毋庸置疑的是,男性育儿假的取得率,对于育儿期女性的状况,乃至所有女性的职业生涯而言,都具有重要影响。

那么,父亲在某个特定时期取得育儿假或陪产假,并按时回家,真的是天方夜谭吗?

书中所举的大野达雄先生挑战申请育儿假这一案例,就是强有力的反驳。根据当年的统计数据,女性育儿假的取得率是87.8%,男性只有2.63%,差距悬殊,而大野达雄所在公司的人事部的因循守旧也激起了他的反抗心理。当人事部表示“男人怎么可能申请什么育儿假”时,大野的想法是:“如果我取得了育儿假,会不会成为改变旧例的契机呢?”

他成功做到了这一点。由于大野开创了公司请育儿假的先例,此后人事部不再对男职员的申请横加阻扰;与此同时,大野本人也切实感受到男性真正经历育儿假的好处:“夫妻会对彼此心怀谢意,还能提升各自复归职场后的工作热情。”

当然,所谓的“真正”经历育儿假,意味着男性也要摆正心态——不能将育儿假误解为转换心情的度假,而应该在不依赖妻子帮助的前提下,每天全职照顾婴儿。借育儿假之名却逃避育儿之实的荒唐例子也有不少,但如果夫妻之间无法在这个方面达成共识,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又从何谈起?

“孕育孩子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避孕措施的普及,我们看到,女性一定程度上能够在生或不生之间做出选择,也有机会重新思考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就女性群体的这一心态变化而言,小林美希引用了东京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柏木惠子的看法:“她们选择‘不生’,是基于寻找不出‘生’的价值。”

在发掘生育价值这方面,日本社会层面能为女性提供的积极意义实在是少之又少。书中对比了“大阪报告”和“兵库报告”这两份不同年份同等规模的育儿实态调查的数据,发现在这23年间,对育儿知识全然陌生的年轻父母数量激增,邻里之间谈论育儿的次数则大幅度下降。加上前文指出的“生育离职”等现象,导致越来越多的女性被动陷入孤独育儿的怪圈。

与此同时,环顾日本国内妇产科医疗的现状,伴随着薪酬机制不全、超负荷工作与医患纠纷,医生资源紧缺,分娩现场宛若流水线生产,所谓“排队一小时,问诊一分钟”的情形,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女性又如何能够及时获取科学有效的育儿指南?

剧照丨《坡道上的家》

“婴儿不都是喝完母乳就会睡上3个小时吗?”正因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极为有限,诸如此类的育儿误区逐渐泛滥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现实危机。书中的相关案例虽刺目至极,却几乎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

比如,曾经罹患抑郁症的镰仓夏美完全不了解孕吐、哺乳等可能引发的困扰,盲目期待怀孕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某些改变,结果再度精神崩溃;那些原本身心健康的女性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助产士植田亚美在进行新生儿访问期间发现,许多新手妈妈都具有产后抑郁的危险倾向。

设身处地想象一下,那些遭遇婴儿深夜大哭、乳头混淆、过敏性湿疹等困境,而睡眠不足又令理智接近崩溃边缘的时刻,那些终日独自面对婴儿,又因为难以安抚而不断怀疑自己的时刻……将其称为女性的至暗时刻,绝对不是夸大其词。

是什么导致孕育本身的价值被模糊化,甚至成为女性否定自我价值的凶手?至于那些同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却不愿给予这些绝望的主妇些许希望之光的群体,难道不应该称为帮凶吗?《不让生育的社会》在拷问日本社会的同时,也通过这些例子给出了具体而深刻的答案。有时候,压垮女性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孩子,而是身边人漠视的目光。

“我们生活着,一如既往,视而不见。视而不见不同于无知,你得劳神费力才能做到视而不见。”同样的,正视事实后的思考与发声,打破那些“帮凶”视而不见的思维阴翳,更需要加倍地劳神费力,也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就像大野达雄先生实现了所在公司男性育儿假从0到1的突破,在对抗畸形制度的过程中,个人的力量看似渺小,实则有积水成渊之力。“相信个体意识的改变,终将改变整个社会。”或许,作者的深意正在于此,而掩卷长思的我们,也理应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不让生育的社会》(译文纪实)

作者:小林美希

译者:廖雯雯

什么是造成年轻人不愿意生育的根本原因?

如何改变育儿欲望低的社会现状?

★从职场对怀孕女性的不公待遇、医院妇产科的弊端、幼托机构存在的问题等女性角度切入,深入剖析生育率低的社会因素

★作者小林美希2013年凭借“对‘不让生育的社会’的结构及一系列职场孕妇歧视的报道”获贫困新闻报道奖

★最后一章作者描绘了“能够生育的社会”的理想形态,但改变现状仍需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