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天天热消息:南京中心:当口吃撞上社恐,故事产生了奇妙的变化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7-04 09:44:31

在当代青年中,“社恐”并不是什么稀奇的词汇,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社恐”,他们认为社恐才是最终的人际关系。

从“天天就知道出去浪”被父母唠叨再到“天天在家,四肢都快躺退化”的拒绝社交,我们每个人的人际关系变化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似乎在某个时刻开始,每个人都开始拒绝不必要的社交关系

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肯定没有想过社恐有一天也会和口吃这个问题扯上关系。


(资料图片)

口吃、社恐,这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又好像冥冥中有那么一丝丝联系的两个词,突然有一天迎面“撞上”了。于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就此展开。

“互不相关”的社恐和口吃

社交恐惧症一词最早由美国医学专家提出,该词原本指代的是恐惧症,后期发展出了社交恐惧症这个亚型,因此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

一般来说,医学上所指的社交恐惧症有着这样的表现

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

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后肢体、表情会变得不自然;

在社交中可能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众提到的“社恐”更像是一种拒绝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态度,是一种拒绝不必要社交关系的表现

所以,很多人认为网络热词中的“社恐”与口吃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联系——社恐既不会导致口吃的出现,口吃也不会诱发社恐的发生。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NO!事实上,当社恐“撞上”口吃,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口吃特征的加重。

口吃“遭遇”社恐,发生了这些变化

尽管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社恐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社交活动,但对于口吃人群来说,这种避免非但不会带来好的改变,反而会进一步加深口吃的加重,甚至会影响到其他的方面。

1.更加自卑,更加不自信

如果说口吃人群有一个普遍的心理特征的话,那么“自卑”一定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之一。在康奈利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我们发现,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口吃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卑特征。

在一年级,他们会自卑于表达水平和上课积极性的落后和缺失;而在二年级,他们会自卑于对口语表达和词句掌握的不足;到了三年级,随着认知功能的快速增长和智力的提升,他们会有意识地将自己和其他人区别。

于是,最终我们能看到口吃儿童的心理状态会因为自己的“特殊”而更加趋向于自卑以及多方面的不自信。

2.拒绝说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名为《口吃》的奥斯卡短片,短片中男主人公因为从小患有口吃,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拒绝说话,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哑巴”,直到女主的出现才逐渐改变了这一切。

而这个故事,也尝尝发生在现实世界当中。

一部分本身就缺乏社交能力的口吃人群往往会因为口吃的“存在”而对自己进行一个伪装。他们或许是因为恐惧口吃,又或许是因为恐惧说话,因此多数时候会装作不会说话的样子。

对他们而言,不被别人知道自己是口吃,可能就是一种最大的幸运。

但是,拒绝说话的行为可能会令他们丧失正常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因为语言功能的长时间不使用会逐渐退化。拒绝说话并不是好的选择,正确面对语言矫正,改变口吃表达才是最适合他们的未来。

社恐+口吃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口吃并不是所谓的“不治之症”,它可以通过专业的语言矫正训练进行纠正。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了解口吃发生后该怎么办了?

当口吃发生后,首先要摒弃担心和恐惧的情绪,学会坦然面对口吃;

口吃发生后,要确定口吃是哪种类型,比如连发型口吃、难发型口吃等;

儿童口吃的矫正要遵循专业机构+家庭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父母请及时参与到其中;

成人口吃的矫正要端正心态,避免用负面心态影响到自身的矫正过程。

标签: 南京中心 社交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