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文:当你觉得孩子难管时,不妨看看这位心理学家的故事
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往往是父母出现了问题。
孩子每一个“闪闪发光”的小时刻,都需要被父母看见。
(资料图)
作者 | 淼淼妈
上周去大哥家吃饭,嫂子做了一桌子的菜。
刚摆好碗筷,侄子就回来了。
他跟我打完招呼,见他爸从厨房出来,立马变了脸色,翻着白眼进了房间,“嘭”地一声摔上了门。
他爸气不打一处来,抬脚就准备往房门上踹,被嫂子一把拦下:
“还没打过瘾是吧?儿子不懂事怎么你也不懂事啊!”
我这才知道,刚刚小学毕业的侄子,前几天去参加同学聚会,结果不听嫂子的催促玩到很晚才回来。
我哥见他玩心重还嘴硬,直接上手暴打了一顿。
如今两天过去了,侄子还是不肯跟他爸讲一句话。
我哥一边吃饭一边跟我们吐槽:
“这还没到青春期呢,就已经开始跟大人对着干了。
脾气又倔又臭,贪玩不上进,还听不得批评,以前我讲他还会听,现在我越讲他越来劲,非逼得我动手。
你看看他那个样子,知道的当他是我儿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我老子呢!”
我叹了口气:
“怎么在你眼里,你儿子全是缺点啊?”
在我的记忆里,侄子长得虎头虎脑,虽然容易冲动,但为人仗义,待人热情。
在学校,是人缘最好的大班长;在家里,更是孩子们都争着抢着跟他玩的“大哥大”。
我一直希望女儿能像侄子一样,开朗、乐观、精力满满,活力四射。
我哥却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别讲了,半大小子,气死老子,根本管不住!
我真想要个闺女,男娃也太难管了!”
既想让男孩有男子气概,顶天立地,又想让他像女孩一样听得进话,好管教,大概是每个父母都有过的“痴心妄想”。
但其实并非不可实现,只是管教男孩,真的要讲方法。
毕竟男孩,天生就要比女孩难管得多。
男孩难管,其实早有科学研究证实。
英国学者Geof Harman就曾在他的量化研究中说过:
“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域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
在11岁时,男孩口语能力、读写能力都要比女生晚了6个月。
在自制力和语言发展上,男孩的落后尤为突出。”
为什么男孩更皮、更难管?
除了父母的养育环境,和他们的大脑发育也息息相关:
1. 男孩大脑中的胼胝体偏小
胼胝体,是人类大脑中,连接左右脑的纤维束。
它掌管着左右脑之间及语言中枢、情绪中枢的信息交流。
而男孩的胼胝体体积是要明显小于女孩胼胝体体积的。
这也就导致了,女孩的两个大脑半球间可以进行更多的交叉信息处理,能够同时同质地完成多项任务。
而男孩同一时间只能做一件事。
所以,如果父母在男孩玩耍或做事的时候对他提要求,男孩就会就像“耳朵失灵”、“间歇性失忆”一般,要么不记得,要么记混了。
就算爸妈被气得脑血上涌,男孩还是一脸无辜,无知无觉。
2. 男孩的睾丸激素旺盛
美国著名的男孩教育专家杜布森博士曾说过:
“睾丸素、血清素和扁桃体这三种生物激素,决定了男性不同于女性的气质。”
睾丸素,其实就是类固醇荷尔蒙。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强男孩的肌肉,提升男孩的精力和武力值,增强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刺激性喜好。
因此,相较于遵守规则,男孩更热衷于挑战规则,不按常理出牌,像一只精力旺盛的小兽,根本没法安静下来。
同时,男孩的5—羟色胺水平也比较高,是同龄女孩的1.5倍左右。
这就让男孩更容易忘记“伤痛”,没心没肺的同时,错了再犯的几率几乎是100%。
3. 男孩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缓慢
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是调节人体的决策和自我控制能力的。
男孩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会比女孩晚几年,所以无论是童年还是青春期,男孩都是更容易冲动、发怒和父母对着干的那一个。
他们管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会比女孩差,也不擅长处理社交和情感。
遇到争执时,要么好斗激进,要么沉默畏缩。
如果父母忽略男孩的情绪,直接强势地管教,不仅会激发男孩的反叛意识,还会让他本就不细腻的表达能力,更加粗糙。
想要管好男孩,最大的前提就是要了解他的生理、尊重他的特性、顺应他的成长。
但面对难管的男孩,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托德老师曾讲过一个绘本故事——
《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在故事的开始,爱德华是一个很普通的男孩,和别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不过,他有时候会踢东西、会制造噪音、会欺负小朋友、捉弄小动物,做各种不受人待见的行为。
于是,周围的人就告诉他:
“爱德华,你是世界上最粗鲁、最吵闹、最邋遢的男孩!”
结果听到这个评论没多久,爱德华变得越来越粗鲁、吵闹、邋遢,最终成为了人们口中,“最恐怖的男孩”。
这一天,爱德华走在街上,顺脚踢飞了一只花盆。
花盆砸在了一个路过的老爷爷面前,老爷爷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眯眯地对爱德华说:
“你种的花,很可爱。”
爱德华愣住了,这是他第一次被人夸奖。
自此,爱德华爱上了种花,并且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种得非常漂亮。
渐渐地,村里所有人都来请爱德华帮他们种花。
没过多久,这个曾经被人们称为“最恐怖的男孩”,开始照顾小动物、关照同学、热爱劳动,变成了人们眼中最可爱的男孩。
让爱德华产生巨变的魔力,实际上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1960年,哈弗大学心理学博士罗森塔尔在加州一所学校进行一项实验。
他让校长对两位教师说:
“你们是本校最好的老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了一批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
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
校长还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和家长都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高出一大截。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父母心里会想:
“当然啦,好老师配好学生,如虎添翼,成绩能不好吗?”
但真相却令人震惊。
这些所谓的最聪明的学生,实际上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
而且,这两位老师也不是本校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它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能成功,这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优秀人物那样期望他。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所以罗森塔尔说: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期望、珍惜这些孩子。”
家长的期待、信任和爱,能为孩子的成长和改变增添助力,甚至成为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个持续得到正面期许的孩子,他的成长将永远无止境。
托德老师说,在爱德华的故事里,隐藏着改变孩子的“三把钥匙”:
1. 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行为,用积极的角度解释它们
当爱德华把花盆乱踢的时候,老爷爷并没有关注他乱踢花盆的行为,而是关注花盆里美好的花朵,这是第一把钥匙。
生活中,很多“熊”孩子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暗藏惊喜:
有小脾气的孩子,说明他懂得善待自己;
有小自私的孩子,说明他不需要讨好别人;
会哭闹喊的孩子,说明他没有压抑自己的情绪;
懂得顶嘴的孩子,说明他没有停止独立思考;
……
当你看见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那孩子肯定也能从你眼中看到那个,优秀到闪闪发亮的自己。
2.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你所期待的结果时,及时地鼓励他
当爱德华尝试种花时,大家开始表扬和鼓励爱德华,纷纷请他帮忙,这是第二把钥匙。
卡耐基曾说过: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鼓励和赞赏。”
刘畊宏在带小泡芙参加翻蟹壳比赛时,就会根据小泡芙的完成情况,不断给她鼓励:
“你刚刚翻的非常好!”
“太重了是不是?”
“快完成了宝贝,你真的太棒了!”
……
正是爸爸持续不断地鼓励,小泡芙才能在大幅落后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到了最后,并且在之后任何困境中,都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父母适时的鼓励和夸奖,也许没什么重量,但它却是让孩子变优秀的最低成本。
3. 接纳孩子的特点而不是让他成为你想要他成为的人
在故事的最后,爱德华虽然符合了人们心中可爱男孩的标准,但是他偶然还是会有点野蛮,有点脏。
爱德华依然是那个爱德华,没有为了迎合大家的期待,完全改变自己。
大家接受了这样的爱德华,就是促成他转变的“第三把钥匙”。
想起斯宾诺莎的一句话:
“心灵理解的氛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他们受苦。”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身渴望的独立个体,父母的期待并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
有句谚语说:“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水边,但不能强迫他喝水。”
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父母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强迫孩子“从一棵小草长成大树”,而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的意愿,尽力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
“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孩子的优秀程度取决于孩子的自尊水平,孩子的自尊水平来源于孩子对成功的体验。
只有时常鼓励孩子,肯定孩子,让孩子在内心认定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喜欢的,孩子才会生出自我价值感,内心力量才会被点燃,才会拥有奋斗的决心和动力。
儿童教育专家卢群也曾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你给孩子的积极暗示越多,就越能给孩子带来自尊、勇气和信心。
点个“赞吧”,愿我们都能手握教育的钥匙,打开孩子的心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