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快讯】答应奖励孩子1000元,要买游戏机却反悔了:物质奖励到底对不对?
父子约定中考650分奖励千元,儿子考681分要游戏机,父亲却反悔了
高考之后就是中考,中考决定着能否上高中、上哪所高中,中考的重要程度不亚于高考,家长也都拿出了应对高考的状态来督促学生学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考如果能入重点中学,相当于一只脚迈入了重点大学,为了让考生发挥出最好的状态,有的家长开出诱人条件。
广东惠州一对父子在中考前做了个约定,父亲承诺:只要你能考650分就奖励你1000元!
儿子听到后非常高兴,对于初中生来说1000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考生连这1000元怎么用都想好了,为了得到奖励他更加认真的备考,争取达到父亲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终于到了放榜的日子,儿子不负期望地考出了最好的成绩,总分考了681分,远高于650分的奖励门槛,父亲暗自感慨奖励还真有用,因为很满意儿子的成绩所以很乐意兑现奖励,但是当考生说出想要的东西时这位父亲却一秒反悔。
考生想用奖励买一个游戏机,父亲听后斩钉截铁地表示不行,如果是用来买游戏机奖励就作废。
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考生没想到靠前就约定好的事父亲竟会反悔,气愤回怼父亲:“你是不是当我傻,我现在比你聪明多了,你只是有经济支配权而已,我现在能工作赚的比你多!”
考生解释游戏机只是用来放松的,而父亲却不为所动,强势表示只要是买游戏机1000元就不给拿,网友对这位父亲的做法意见颇多。
考生父亲也是良苦用心,只是教育方式错了
家长不知道如何拿捏物质奖励的尺度时,物质奖励很容易变成一把双刃剑。
首先,可以承认的是,物质奖励短期内确实能强化孩子的行为。
就像这位爸爸说的那样,孩子的学习成绩原本一直保持在班级第10名的水平,因为爸爸答应给自己的游戏充值500元,就努力冲刺,最后成功拿下班级第3名的优异成绩。
可见物质奖励对激励孩子真的有一定成效。
但这种成效真的持久吗?
我平时经常会收到家长们这样那样的咨询或者倾诉,其中有个妈妈就告诉我:
她的女儿从小就不爱做家务,这很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此她多次苦口婆心地教诲女儿,但效果微乎其微,所以这位妈妈决定实行家务劳动报酬机制来激励孩子行动起来。
拖一次地得2元,洗碗得1元,洗衣服、鞋子得5元……
她把所有家务都写在一张纸上,按照难易程度分门别类,标好价格,就像菜单一样。
前期效果确实很明显,女儿觉得她是在靠自己双手赚钱,做起家务来很卖力,每完成一件家务内心就会很有成就感。
正当妈妈暗自得意于自己的机智时,问题出现了。
孩子开始跟她讨价还价,提出洗碗要给5元、洗衣服要给10元,否则就不做家务。
妈妈别无他法,只好无奈应下。结果她却发现,这并没有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反而女儿的“胃口”越来越大,和她讨价的次数和金额都在不断增多。
不仅如此,甚至到后来已经演变成,不管要女儿做什么,都要有相应的奖励,没有就不答应。
有一次,她出门买了很多菜和其他生活用品,两只手都提满了东西,回到家进门的时候叫女儿过来帮自己提一下。
女儿一张口就是先向她索要报酬,丝毫不管妈妈满头大汗和双手已被重物勒到通红的样子,一气之下她当即就取消了这个劳动报酬机制。
原本是想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谁曾想却让自己在孩子面前永久丧失了主动权。
我想不仅仅是这位妈妈会有这样的经历,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主动做家务等等,我们做家长会经常这样许诺孩子:
如果考到多少分,年级进步多少名次,拿到什么奖,做了一件什么事,就会有一个相应的物质奖励。
从零花钱到玩具、衣服;
从看一个钟电视到玩两小时游戏;
从手机到ipad、电脑;
甚至是一次出门旅游的机会。
我们总是觉得物质上的奖励越大、越昂贵,或者给予孩子们他们想要的物质奖励,他们就会有与之相等的动力,促进他们去实现某个目标。
然而,事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
物质奖励的弊端
对于孩子来说,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起到鼓励和表扬的作用,但一味地给予物质奖励,试图只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就很可能出现相反的作用。
一位二胎妈妈不久前也跟我分享了她的烦恼。
自打有孩子以来,他们家就一直实行物质奖励制度。
有次,在客厅独自玩闹的二宝不知怎么了,突然大声啼哭,这位妈妈手上有事正忙活着,一时抽不出空来哄孩子,于是喊大宝帮忙照顾一下妹妹,这时大宝从房间走到她旁边问她:
“照顾妹妹的话,可以给我十块钱吗?”
妈妈感到很生气,怒答:“一分钱都没有!”
谁知大宝理直气壮地大声回道:“不给钱我就不照顾妹妹!”
尔后立马走开,任由二宝大哭。
妈妈一时气噎,她对大宝的反应感到不可思议。
那可是她的妹妹啊,妹妹现在就在客厅哭得那么大声,她这个做姐姐的不仅没有表现出一丝同情心,反而冷静地站在这里跟她讨价还价。
妈妈内心当场崩溃,什么时候,女儿竟变得这样冷漠了?
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家庭生活中并不会少见。
这种现象其实是由物质奖励给孩子带来的奖励陷阱,即“白眼狼现象”。
更多陷阱还包括:
目标错位,混淆了做事的目的。
目光容易变得短浅。
助长孩子贪婪的风气。
丧失内在动力,缺乏创造力。
树立错误的金钱观。
……
可见一味使用物质奖励,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弊大于利。
变换奖励原则
也不是说这样就完全不可以使用物质奖励,而是应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与其给孩子钱,不如给孩子爱。
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他在读的学校里有位很温柔亲切的老师,学生们都特别希望能得到这位老师的喜爱和重视。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小男孩看到这位老师在台上亲吻了一个成绩很优异的同学,并祝愿他走向成功之路,为此他感到很羡慕。
为了也能得到这个老师一个吻的奖励,小男孩开始发奋图强,刻苦学习,很快,整个学校都知道了这个出色的小男孩,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得到了这个老师鼓励的吻。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第33任美国总统亨利 杜鲁门。
可见,精神奖励更能让孩子把好的行为习惯或品质内化。
其实,孩子们都是很单纯美好的,他们要的从来都不多,不过是大人们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电影《灵异第六感》里有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跨时空对话:
因为妈妈从不会夸赞肯定自己,一直误会妈妈不爱自己的女主,在妈妈去世后依然放不下心结,跑去墓地不甘心地问:
“我到底有没有令你骄傲过?”
已化作鬼魂的妈妈听到后,借助外孙可以与灵魂对话的超能力,向她转达了一直埋藏在心的答案。
妈妈的回答是:
“每一天。”
父母的爱总是这样,习惯掩于心口,等到真正想要说出来的时候,往往亲子关系已遍布许多裂痕很难再修复。
所以父母请一定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和鼓励,简单的赞美和鼓励就可以快速激励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获得自我驱动力,在未来道路上更容易进步,成为优秀人才。
我们不妨从此刻就行动起来,让孩子知道:
宝贝,你一直是爸妈的骄傲,我相信今后你会努力做得更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