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关注!养儿子,小时候你不“毒打”他,社会就会狠狠毒打他
一个凡事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孩子,最终也一定会被暴力反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家有男孩,把他培养成一个“小绅士”,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
作者 | 淼淼妈
前两天,北海某牙科医院流传出的一段监控视频,震惊了全网。
视频中,一个10岁大的男孩,在等待妈妈就医期间,发现了另一个在会议室中落单的4岁小女孩。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男孩仔细检查了前后两个门后,将房门落了锁。
然后一把卡住了小女孩的头颈,直接将其摔倒在了地上!
小女孩惊恐万分,开始挣扎哭叫。
可没等女孩站起身,他又猛地将她推到,女孩的头“咚”地撞在了地板上。
看着女孩痛苦的样子,男孩仿佛找到了乐趣,一拳,一拳,砸在女孩的头上。
放女孩起身,又猛地将其压倒在地,两脚死死踩住了女孩的手。
期间,更是不断击打着女孩的头部,死死地把女孩的脸往地上按。
直到女孩的叫声引来大人,男孩才善罢甘休,装起了乖孩子,坐在一边一动不动。
随后,警方通报称,女孩被打伤致前臂骨折,警方已对男孩及其监护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双方家长达成和解。
看到这里,网友的心都揪起来了:
“心疼死这个小女孩了!这是孩子?这是恶魔!”
“十岁就这样施暴?家长到底是怎么教育的?”
无缘无故,对比自己弱小的女孩暴打出手,这个男孩,明显已经“施暴成性”。
可更令人悲哀的是,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
如果你关注社会新闻,就会发现这类事件绝非个例,而且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各类社交事件起冲突后,诉诸暴力的,往往都是男孩。
那个对3岁玩伴拳打脚踢,最终推下5楼的陈某熙,是男孩;
那个猛踢2岁女孩头部,致人大脑受损、牙齿脱落的,也是男孩;
......
虽然,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男孩都不如社会新闻那么极端。
但男孩和别人起冲突后,的确更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
美国司法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罪犯中,男性占比75.6%,女性仅为20.1%,男性的犯罪率是女性的三倍以上;
我国也有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6年,男性被告人与女性被告人比例为97:3,男性被告人人数远远多于女性。
作为一个男孩妈妈,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和数字,我顿悟:
每个男孩体内,几乎都藏有“暴力因子”。
如果小时候不管不教,放任他们发展,那么等他们长大以后,定会酿成大错,被社会“毒打”。
好斗,是男孩的“天性”
英国“Nurture纪录片频道”曾做过一个实验:
将10个12岁上下的男孩邀请到一个食物、玩具、纸笔充足房子里住5天,没有大人的干预和照顾,会发生什么?
和平度过了第一个“狂欢日”后,男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接连发生。
他们因食物吵、因睡觉吵、因玩具吵、因焦躁吵......
吵到最后,“战争”一触即发:
推搡、踹门、掀被子、弹弹珠、扔食物和饮料瓶......
所有用言语说服不了彼此的时刻,最终都演变成了“混战”。
这部纪录片一上映,很多人就说,男孩果然“暴力”且“危险”。
但其实,这是由男孩独特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男孩身体中独有的睾丸素,决定了他们热衷于冒险和刺激性喜好。
相较于遵守规则,他们更喜欢挑战规则,用武力决出胜负,用战斗解决问题。
并且他们大脑中,控制情绪、理性决策的前额叶皮层发育缓慢,要到成年后才能发育成熟。
这也导致了男孩往往更冲动、易怒,起冲突后也更容易产生攻击性。
哲学家柏拉图说:
“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和对付的。”
因为好斗就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没有后天的引导和控制,他们的脾气只会一涨再涨,最后如撑不住爆炸的气球,升级成伤害他人的暴力。
小时候你不“毒打”他,
社会迟早会狠狠毒打他
但男孩难管,不是父母不管的理由。
就像那句话说的:地上降不住的妖精,都有一个天上的老子。
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李玫瑾教授,曾在一场讲座中分享过一名强奸案罪犯对自己父亲的感受:
“我爸对我可好了!
9岁那年,我强奸过街坊的小女孩,被公安机关教育,父亲得知后不忍看我受罚,第一时间帮我把事情摆平。
后来我参完军回来,又第一时间帮我找了工作。”
父亲在做完这些后对儿子说:
“我只能为你做到这些了,其他也做不了了!”
可实际上,这位父亲该立下的规矩、该引导的三观、该给予的陪伴、该教育的道理......一件没做。
钱能买来工作上的便利,却走不出教育的捷径。
正是父亲从小对孩子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犯错后的包庇和纵容,才造成了孩子一步步走向堕落,跌入了最黑暗的牢房。
孩子年幼时,你因为溺爱和心软放纵他的坏习性,等他长大,别人会狠上百倍千倍地教训他。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反击熊孩子?
收到了4317个回答,4.5万人关注。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三倍氢二氧一,分享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中秋节的时候,怀孕4个月的嫂子正在和自己聊天,突然被一个身高1米4,体重120斤的熊孩子猛推了一把。
若非答主及时扶住嫂子,肚子里的孩子可能就保不住了。
事后家里人质问熊孩子为何这么做,他吃着零食,不以为然:
“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
此话一出,答主直接崩溃,直接抄家伙把熊孩子从餐厅打到客厅。
最后,打得他在门厅都跪地了,又连脚带踹地把他踢出了家门。
故事的结尾,答主愤懑难平:
“对付熊孩子就要以暴制暴,打到你老实。”
没有人愿意惯着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不管的孩子,进了社会,自然会有人管教。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
“很多家长把不守规矩当做活泼可爱,把不讲道理当做独立自主。这种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教育。”
没有教养、没有规矩的孩子,迟早会被社会撞得头破血流。
从“暴力”到“绅士”
需要父母从小管起
有句老话说得好:小树在砍,孩子在管。
父母今天纵容了孩子的小恶,慢慢就会积累成明天的大恶,你再想管,也没办法管了。
如果说孩子是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苗,那父母就要充当起花匠的角色,及时修剪、除草,促使这棵树苗茁壮成长。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过:
“今天,孩子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甚至一个眼神都不行。
明天,说不定他就能提刀去杀人了。”
想要告别易怒冲动的“暴力汉”,养出有底线、有教养、情绪稳定的“小绅士”,父母可以从这4个小方法入手:
1. 树立规矩,坚持要求,监督男孩严格执行
在节目《童言有计》中,应采儿分享起育儿心得,就提到了自己给儿子制定的规矩:
日常生活中,家人间要使用礼貌用语;得到帮助,要及时道谢;去别人家做客时不可以挑三拣四;在自己家玩耍时也不可以把东西乱丢乱放......
一旦Jasper犯错,她都会严肃对待,指出他的问题,让他勇于承担,而不是发泄和耍赖。
对很多父母来说,给孩子立规矩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的提醒,和在孩子哭闹面前的坚持。
2. 男孩崩溃、失控时,将他“暂时隔离”
很多男孩生气、拒绝对话时,都容易不分场合地冲动、暴躁。
为了不伤及他的自尊,可以先带他到安静的地方,让他好好宣泄一下,同时告诉他,只要他平静下来了,就会跟他好好谈一谈。
“暂时隔离”绝不是冷落他,更不是惩罚、威胁,而是避免和男孩起正面冲突。
要时刻让男孩知道:
我们允许你表达负面情绪,也接纳这样的你。不管你是哭,还是闹,我们都在场。
3. 以身作则,给孩子良好的示范
很多男孩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如此。
对孩子发火,用打骂管教,是一种教育上的偷懒,弊远大于利。
作家詹姆斯·鲍德温说:
“孩子们从不善于听从长辈的教诲,但是他们从不会错过模仿长辈的行为。”
想让孩子变得温良、阳光、积极,首先父母要成为这样的人。
4. 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感到被爱
心理研究发现,孩子内心愤怒的最大来源,是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没有人爱。
和女孩一样,男孩任性、使性子时,最怕父母的忽视和拒绝。
他也需要拥抱、亲吻和柔软的身体接触。
多一些正面的鼓励,多一些爱的抱抱。
让他明白:就算他的行为让人失望,父母也会无条件爱他、接纳他。
养育男孩,很多时候父母都不可勇夺,只可智取。
不想他受情绪所困,被暴力所扰,被错误的表达方式所伤,父母就更要理解他、包容他、教导他。
育儿专家金韵蓉说过:
“给儿子最好的爱,就是幼时严格管教,长大给他翅膀。”
小时候放任不管,大了想方设法地管,无论是从孩子的心理成长角度,还是教育角度,都是非常错误且适得其反的。
教育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用考试,但是是父母的一场修行,需要我们秉持终身学习、不断反思的心态:
既要懂得尊重孩子,也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悉心呵护孩子的同时,也要让他明白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三观。
点个“赞吧”,愿我们都能做到爱而不溺,宠而不娇,养出“绅士”一样的男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