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心理学家:成为母亲的过程就是 “主体之我”与“客体之我” 的撕扯
每个女孩,都仿佛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主动被动、有意无意地开始了对“成为母亲”的准备。从第一次月经初潮到怀孕的这个女孩期(girlhood)里,我们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性都在酝酿母性期(motherhood)的到来。
我们不断从外界获取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对孩子有一生的影响”、“女人只有做过母亲,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母爱是最无私的”等等信息。我们甚至从女孩期以前,就在过家家等游戏中反复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资料图)
但我们今天要谈论的,却是被建构了的“母性”概念是如何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发展。
01.成为母亲的过程是“主体之我”与“客体之我”的撕扯
生孩子之前,我是在自己的梦想路上,一路狂奔,或者在上课、听讲座、参加集体活动……偶尔和朋友一起聚餐、去电影院、ktv,生活过得忙碌且充实。
有了孩子后,我暂停了一些不太方便亲自去的活动,按时做产检,每天吃饭、睡觉、刷剧,感觉也还不错。
生完孩子后,我开始围着孩子的吃喝拉撒打转,很少顾及到自己,或者说,我忘了自己。偶尔瞥见镜子里的自己,身材臃肿,眼神空洞。我知道,那个曾经元气满满地“少女”,已经跟我说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xx妈妈”,一个中年妇女。
心理学认为,成为母亲的过程,就是“主体之我”与“客体之我”的撕扯。女性从怀孕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断被提醒:“你已经不是一个人了!”
你的自我逐渐被忘记,慢慢地顺从、服从现实,不断地在改变着,即使你没那么愿意。因为,你已经是一位妈妈了,这个不可逆,不能随意更改。
耶鲁大学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师Barbara Almond(2011)出版了一部颇具争议的著作 The Monster Within: The Hidden Side of Motherhood,提出“母性既包含正面情感,也包含负面情感” (Maternal Ambivalence)的事实,在当代社会仍然不被接受,还是一个不能够被谈论的罪恶,是房间里隐藏的怪兽。
她提出,母亲和孩子会不自觉地进入到社会期待中。因此,在作为一个母亲的漫长过程中,很多人都会不断地在正面和负面的情感中挣扎。她们会体会到嫉妒、愤怒、失落、孤独,但与此同时,在产生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反射性地认为这些情绪是不应该出现,或者不应该被表达的。她们会不自觉地开始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尽量不对孩子表达。
“一个母亲似乎永远都在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她们下了如此大的决心,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正确’。”她们不能提高音量对孩子说话,不能表现出自己不舒服,不能在孩子面前哭泣,她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应该是永远都充满幸福感和愉悦感的。当她们有时忍不住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开始困惑,产生自我怀疑、内疚、自责甚至抑郁。
对母性的制度化会使“做母亲”成为一种负担。它给女性一种“限制感”(sense of limits)。设定了种种在母亲这个角色上应有的内容和标准时,一个女性无法自然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也无法自由地做自己,及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她们被限制在母亲的身份中,无法去探索多种可能。
02.成为妈妈后越来越“工具性”,被唤醒的主体意识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我不是工具性的存在,我就是目的。
听闻闺蜜的说法后,我也反思过,是不是真的不是原来的自己了?确实如此,我的变化不仅是日常生活以及作息上的改变,更多是心理上的。
怀孕后,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不敢吃药,吃饭也要重视。除了科学上的禁忌,还有一些民间说法,都得遵循。即使吃酸辣粉,也不能放辣椒。有位妈妈跟我说,自己怀孕到哺乳期期间,一口冰淇淋都没吃过,不敢吃。
怀孕后,好像你就切切实实地成为了“工具”,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都已经成为现实。大多数女性还在努力成为好工具,比如我。
刚开始看到宝宝,我欣喜若狂,努力地呵护着,但有时也会因为一些小事情,感到委屈、失落……
身边的家人沉浸在新生命的喜悦中,而我因为堵奶疼的一晚上翻来覆去。有次午夜梦回,我哭湿了枕头,醒来继续喂奶。老公看了我一眼,继续睡去了。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承担女人命运责任的人只能是女人自己。女人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曾被社会文化传统所定义,一个女孩在尚不具备成熟的分辨能力时,往往会裹挟在传统观念之中。而成为母亲,恰好给了女性重新审视自我与社会的机会:要做怎样的母亲?孩子和自我究竟孰轻孰重?我该如何摆脱现实困境,又该怎样与内心相处?
“当了新手妈妈后,你每天都会怀疑自己几次?”
——美赞臣《新生的力量》
当成为母亲之后,很多问题都能获得清晰的解答,也只有真诚地对待自己,解放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成为母亲是女人摆脱世俗枷锁,重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过程。
母亲的角色绝不容易,母亲话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不同层次的关注。与仅局限在亲子关系的传统观念不同,美赞臣将母亲的力量扩展至女性赋能、重塑自我的层次,代表着它一直以来对女性身份的重视与呵护。
03.逐渐尝试“重建自我”
成为妈妈后我才发现,生活中的挫败感,无处不在。比如宝宝黄疸、感冒、哭闹……这些别人看起来的小事情,在新手妈妈这里,都是大事情。
孩子一生病,老公就会说“你是怎么带孩子的?”我希望孩子生病?婆婆说“你平时给宝宝穿太少了!”我成了“罪人”,这是很不好的体验。当然,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
这时候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同理心”,多么期望,家里人都能明白,遇到事情后,先不要找“罪人”,她其实也很难过。
当然,妈妈们也要学会在心理上“放过自己”,这不是自我的消失,而是重塑了一个自我,也是孩子带给我们的成长。你要慢慢学会接纳和适应,这种无形中的变化。
成为母亲后,我们更多在思考,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跟母亲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有些成长的创伤,也在慢慢修复。
我们都不想做个坏妈妈,可是好妈妈的标准是什么?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苦恼:
“我没有了工作,每天只有屎尿屁,我会因为孩子而被社会抛弃吗?”
“我工作很忙,每天只能抽出晚上两个小时来陪伴孩子,我是不是不够好?”
其实在我心里,我觉得母亲以自己的身体完成繁衍后代这项重任,是一件需要无私和爱才能完成的事情。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母亲足够全心全意。
满足当下的状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切莫患得患失。怕奔赴了职场,心里却牵牵念念自己的孩子,担心孩子没吃好没睡好,因为想妈妈不开心,内疚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也怕当了全职妈妈,觉得自己跟社会断了纽带和连接,心有不甘。觉得换尿片,喂奶,天天哄睡孩子都没法让你全情投入,找不到生活的HIGH点,天天给孩子一张苦瓜脸。做不好妈妈,又内疚自己跟不上时代,不算现代女性。
其实,我们心里,对自己、对妈妈这个身份都有一个画像。在多元化,鼓励个性化的今天,我们没必要千篇一律,过上统一模版的生活。幸福没有模版,也没有永恒的标准。
也许社会的认识还有局限,并非能够给我们理想的回应;也许我们的家庭情况和周围环境,让我们有很多不得已的选择。
如果家人对你说“你不就是带孩子怎么会辛苦?你也不用上班”。抱抱你,心疼你的委屈,希望家人能够理解“其实只是分工的不同”。
如果你是个有梦有追求的妈妈,也可以让孩子能够理解你的梦想,有空带他到自己工作的地方感受下你热爱的原因。即便是职场,也一样可以给孩子100%高质量的陪伴。
不管妈妈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我想我们终究是因为爱孩子或某个工作,而放下另一边,而不是因为担心,不是因为恐惧,不是因为内疚,更不是单纯因为责任。我们终究能够找到幸福的意义,因为爱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基于一种不需要回报的付出。
分享董卿在接受采访时分享的一句话:“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寄语:
成为妈妈后,你和之前的你有很大变化,但正是这些改变,铸就了一个全新的你。这个你,更有爱,更懂得爱,看人的眼神里,都是光。
免责声明:*本账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