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世界热点!“穷养儿,富养女”是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谎言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7-23 09:27:16

人们经常说:穷养儿,富养女,应该在贫困困苦里锻炼男孩儿的心智,未来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男子汉,应该给女孩儿尽量满足物质需求,才不会在以后被别人的一点儿小恩小惠便骗了去。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这样差别对待女孩儿和男孩儿,虽出发点是为孩子们好,但且不说是否影响了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容易让彼此产生嫉妒和猜忌,也更容易让获得物质少的一方产生极大的不公平感进而引起自卑心理,反而会适得其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种自卑心理从何而来?

在有对比的情况下,孩子获得的更少,会让孩子产生自己比不上对方的认知,认为自己更廉价更差一点儿,习惯性地暗示自己不如对方,那么久而久之自卑心理就出现了。

自卑心理不仅仅是因为对比而产生。

“穷养儿”物质不足、“苦难教育”父母对男孩儿的过分严要求、“棍棒下出孝子”的打骂教育都会导致男孩儿的自卑心理。

在男孩儿年幼时期物质上的不满足,会让男孩儿错失发展兴趣爱好的大好时机,例如孩子想学画画或者乐器,因穷养儿导致父母拒绝孩子学习这些,又或者让男孩儿早早出去打寒暑假工,一不说是否违规,童工违法,那孩子作为学生本身就是需要安心学习的,早早去体验生活去打工也是十八岁以后才考虑的。

对孩子的打骂教育过分严格要求,虽说是体验苦难磨难,但是极端过后更多的情况是孩子的自信心都没有培养起来,就被各种磨难压垮而产生消极自卑心态。

如果只是单纯无条件满足女孩儿的物质需求,容易让女孩儿变得爱慕虚荣,不懂得钱的来之不易,变形计第一“巨婴”刘思琦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

刘思琪16岁还需要妈妈给她喂饭、穿衣;一天花销十几万;硬逼着舅舅去驱车三百多公里的地方接头发;保镖兼司机的舅舅开宾利到处带她玩儿;妈妈请来的高价发型设计师她不满意,最终还是另找人花了一万块修理头发……

哪怕是这样得到全家人的无条件宠溺,刘思琪还经常对小十多岁的弟弟大打出手,妈妈认为别的事情都没有关系,就这个问题比较严重。

刘思琪变成这样,全家人都“功不可没”,全家人的无条件财力物质支持、妈妈认为她还小所以无条件的溺爱、舅舅认为不管咋样只要思琪开心就好。

这样思琪骄纵跋扈、目中无人、挥霍过度,富养女儿产生这样一个结果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穷养儿,富养女”这句话真正的起源和含义是什么?

第一种解释: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这句话来源于古代,社会处于封建时期,女性最终是要结婚并且是没有工作机会的,选择夫家要有眼光,嫁入夫家是需要自身教养好。

男性是需要养家糊口去奋斗的,故需要让其得知来钱不易,勤俭坚韧。

第二种解释:古代穷人家养儿子多一点,富人家养女儿多一点。过去重男轻女现象严重,穷人家若是出生了女儿多半被弃养或送给别人了;富人家则因不需要考虑糊口钱财问题,家中富裕多儿女,故女孩儿也被留下来继续抚养。

从当代角度来讲,社会进步文明,我国国策宣扬男女平等,女性在未来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实际上家庭教育分男女。

那么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呢?

一、符合自己家庭水平条件正常物质生活即可

不需要刻意去营造家中无钱的假象,也不需要什么物质需求处处满足,尽力而为即可。

大方承认自己家境状况如何,因为同一阶层的人接触的也是相同层次水平的人,刻意营造其他假象或超过能力范围内,只会让孩子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对孩子和大人也没有什么益处。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父母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了孩子很多,这样孩子才会认真端视自身,认识自我,不会被钱财困扰。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独立自主能力

孩子考试成绩不错或者做了一些优秀的事儿,记得及时表扬孩子,孩子遇见一些小困难过不去,需要给孩子加油,在这种情况下教孩子怎么做,但也不要完全帮孩子做了,需要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那样才能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还需要及时疏导情绪才不至于让孩子长时间处于困难中走不出来而产生过于负面的消极情绪。

三、经历一些小的磨难,让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确实是孩子做错的事儿,就应该有一些小的责罚,否则就变成溺爱了,但不要过分打骂孩子,只需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以及问题所在,并且明白自己需要承担的后果以及相应的责任。

让孩子从小经历一些小的挫折和磨难,强大自己内心,在外遇见困难后,才不会走向极端,产生非常消极负面的情绪。

四、向孩子表达爱,多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中国因传统文化较为含蓄,很多父母不会向孩子表达爱,殊不知,多多向孩子表达爱,才是和孩子建立亲密联结的关键。

经常向孩子表达爱,会使得孩子的内心更加有安全感,也更加有底气去处理所遇见的困难。

在这个条件下,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会容易许多,在了解了孩子内心真实想法后,应该多多沟通交流,拒绝大家长做派以自己的意愿来思量自己的孩子。

本文原载于【第一心理】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标签: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