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选:“一代不如一代”的孩子,为何越来越难快乐?父母极端养育可能是根源
自从真正成为父母,养育两个孩子时,才发现育儿的艰辛。
我们明明曾经也是孩子,知道孩子的世界是怎样的,可真正成为大人以后,才发现力不从心,有时候不自觉就成了自己过去讨厌的人。
(相关资料图)
如果能及时自省,改正错误倒也罢,最怕的是“明知有错,却选择一错到底,觉得大人认输(错)是一件特别丢脸的事”,结果导致孩子变得越来越压抑。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抑郁儿童越来越多?
过去人们总说90后一代要垮,以独生子女偏多,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现在到了00后、10后,又有人唱衰“一代不如一代”。
在大家眼中,如今的年轻小孩要什么有什么、物质生活和过去相比,有着巨大的飞跃,而且从小就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压根没吃过苦。日子过得这么舒服,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可实际上,即使在大人眼中小孩子已经拥有了很多,可他们的快乐却被“抽走”,儿童抑郁的比例正逐年攀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之前推出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里面提到了一组数据,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查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而回看我们的周围,似乎也有很多小孩越来越难快乐,本该无忧无虑地长大的他们,如今看起来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究竟是什么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呢?除了跟大环境有关以为,父母的一些极端养育方式可能也是祸首。
极端教育方式,可能给孩子招来抑郁症
1、“鸡娃”式教育
简单理解为:父母为了催促孩子跑快点,在后面拼命打鸡血,让孩子不断超越超越!
而出现这种模式,其实有一部分也受教育内卷的影响。
如今社会对于成功的标准有些过于统一,考得分数越高、学校越好,似乎就更容易实现阶级的跨越,未来的路更顺遂。
大家都知道“独木桥”那头有光亮,所以便争着抢着要过去,可竞争无处不在,坑位只有那么多,如果想要就得从小就开始“卷”起来,才能获得入场券。
父母们也明白这个道理,为了子女的未来,他们每天跟打鸡血一样,让孩子加入战斗,一个“海淀妈妈”倒下了,还有一群”海淀妈妈“的崛起。
我年轻的时候有幸参与过教育行业的工作,在那段工作时间里,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焦虑”,每次跟家长和学生们沟通,你都能从他们的言语中感受到这两个字。
在那批家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母子,她家小孩才6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妈妈就急着给儿子报编程班,其中小孩还有奥数班、国学班在读,她给我发过来的一份学习计划表,上面排得满满当当。
你敢相信,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要从早上学习到晚上十二点,而且一周七天都是如此。
我问这位妈妈,为何如此着急,其实孩子还小,结果对方突然有些情绪躁动,大声地说着:“再不往前赶赶,他以后就完了,一分能压倒多少人,老师你不知道吗?”
听到这位妈妈的话,我抬头看了一眼那位小朋友,他毫无灵魂地盯着谈话桌上的纸张,整个人看着毫无生气,完全没有小孩子的活泼可爱。
后面经过深入了解得知,这位小朋友压根不喜欢编程课,他完全听不懂,学习的速度非常慢,总是那群学生中垫底的那一个,以至于自信心倍降。
小孩为了逃掉那门课,跟妈妈哭过、闹过,可最终都没起到作用,最后只能每天逼着自己去那混日子。
“我不是妈妈喜欢的孩子,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我以后真的完了!”
他的那句话让我记到现在,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年轻小生命,宣告自己的未来“完了”,心里顿时五味杂陈。
“鸡娃”式教育,表面上看是为了未来的幸福牺牲现在的快乐,但如果深究,人的童年也只有一次,如果只让孩子在题海中度过,想想就挺窒息。
2、“我不要你觉得”式教育
“我不要你觉得”“听我的准没错”……
这也是很多父母的惯性思维,我们有时候总自以为是地给孩子很多东西,却忘记了问是不是他们想要的。
还记得当初在养育女儿之之的时候,我是第一次当母亲,其实也没有太多经验,每次都特别小心翼翼,总想着把所有我认为好的都给她,可有时候她似乎并不领情,以至于我异常委屈,明明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为何还是得不到回应。
直到某一天闺蜜点破了我的这种行为:“你给了她那么多选择,可没有一个她能选的”,我顿时醒悟。
确实,有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套在孩子身上,然后要求他们接受,结果双方都感受到来自爱的压力。
有些小孩可能就因为不想辜负父母的好意,然后努力满足父母的期待,结果很多时候自己实在不喜欢,既不想让父母的希望落空,又不愿意背叛自己的内心,理想与现实的反复拉扯下,孩子也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最后总结】
“我们能为孩子做点什么呢?”
“什么都不用做,静静陪着就好了。”
这个陪着不仅是简单的陪伴,更是要学会跟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感受,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父母的支持,往往是孩子们获得幸福、走出抑郁的关键。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大人,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