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南京心理咨询:“不断重复着伤害”“依恋创伤”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被打也没关系,总好过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这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多次被男友打至全身伤痕时,用来宽慰自己的话。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资料图片)
童年时松子没有得到充足的爱,成年以后便把人生寄托在了谈恋爱这件事上,即使被诬陷、被欺骗,她也无法离开那些伤害她的男人们。
松子在恋爱中不顾一切地付出与交付,正如同她童年想尽办法博爸爸一笑一样。不幸的是,她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痛苦的真正缘由,到死都只能够不断重复着痛苦。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始于早年——它们来自于我们的老师、朋友、父母或养育者。长大以后,人际关系的一些方面往往与我们在孩童时期所习得的有关。
一些养育者本身具有安全的依恋风格,他们会出于信任、脆弱、真实和自我关怀的角度向孩子展示出健康的行为;作为孩子,我们也会相应地去学习和模仿这类行为。
而相反,如果养育者具有较不安全的依恋风格,他们所展示的行为就更有可能基于他们自己的伤痛,在无意间影响孩子依恋风格的形成。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如何被养大——即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与其罹患压力障碍或者创伤相关的人格障碍(如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概率之间存在关联。
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和他们在育儿中展现的依恋风格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环境中的偶发事件、遗传和潜在的虐童代际传递等。
01
什么是依恋创伤?
创伤被定义为我们的遭遇引起了严重的情绪痛苦,而我们的自然复原力和能力却无法应对这种痛苦。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联结出现了断裂,创伤在依恋中产生。
这通常与养育者的疏忽、虐待、情感缺失或遗弃相关联。例如,父母可能因工作分心,而在晚上忘记给孩子盖好被子;或者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打扰自己赶工而责骂孩子。
一个又一个的断裂发生,却没有得到修复,这往往让孩子产生困惑、愤怒、被忽视和被抛弃的感觉。最后,在没有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会受损,这往往使他们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容易出现类似的创伤模式。
02
依恋创伤与我们的成年自我
在经历过后依恋创伤后,便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一般来说依恋风格在三岁前就已经形成了,且通常比较稳定,我们在之后生活中如何依恋他人也会依照这个稳定的模式。
你可能不会意识到,那些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正在无意识地指导着行为。
但在成年关系模式中,我们也许能看见这些需求——当自我意识不完整时,我们就无法基于它来弄清楚“我到底是谁”
如果不了解自己是谁,我们就有可能在成年人际关系中重复那些依恋伤痛。
我们可能会冲动地从一种关系跳到另一种关系,试图“找到”自己。
我们可能有过动荡不安的友情、变来变去的爱好、或者随心所欲的兴趣。
虽然这些创伤的再现通常是无意识的,但它们越是没有被修复,这种再现就越是会损害自我意识。
03
创伤性联结(“推-拉关系”)
未解决的童年依恋创伤往往在成年关系中表现为以下主题:创伤性联结,及对未解决的核心创伤的强迫性重复。
精神病学家、创伤教育家贝塞尔•范德克(Bessel van der Kolk)解释说:“许多受过创伤的人似乎会强迫性地将自己暴露于那些能令其联想到原始创伤的环境中。”
因此,我们常倾向于待在那些让自己感觉舒适和熟悉的环境中,即便它们延续了我们的创伤。
例如,我们可能曾经在关系中不停“追逐”,这是一种通常与依恋创伤和对被抛弃的恐惧有关的行为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我们会发现自己被拉向关系(“追逐”)以避免孤独,这些关系可能发展得非常快,并带有“理想化—贬低”的循环。
同样,我们可能会长期地感到无聊或无趣,也可能需要推开或“逃离”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关系会具有胁迫感。或者,在关系中我们还可能在拉向和推开之间摇摆不定,主要是我们既想要连接而又同时惧怕连接。
人的成长经历中,或多或少有依恋创伤。创伤有程度、时间长度的不同,以及造成的影响和对自己当下的意义有所不同。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创伤是从何而来,因何而来,以及之后如何在我们的关系中创建更健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