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初一女孩被霸凌欺辱,她的眼泪里,藏着1000万孩子的隐痛-当前视点
每一次父母的缺位,都可能是孩子的血和泪。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父母丰盛的爱和守候里,变得聪慧勇敢,一生安然无恙。
作者 | 枫子
(相关资料图)
12月9日,一段2分45秒的霸凌视频,在网上突然传开,迅速发酵,引发众怒。
事发当天,初一学生肖某像往常一样回家,同校的一位蓝衣女孩趁其不备,对着她的背部就是一记猛踹!
肖某踉踉跄跄,趔趄了几下,还没来得及站稳,紧接着,肖某就被蓝衣女孩和另一位绿衣女孩堵在了路边的一幢老房子下。
毫无征兆的,绿衣女孩一上来就扇了肖某好几记耳光,下手极其狠毒。
但似乎打的不解气,绿衣女孩开始用脚,她一抬脚就踹向了肖某脆弱的腹部。
一下接着一下,隔着屏幕都觉得痛。
可还没等来绿衣女孩收手,一旁的蓝衣女孩也加入了进来。
她抬脚就对着肖某的膝盖、大腿、腹部拼命狠踹。
觉得踹得不“过瘾”,她就后退、助跑,再飞速地冲上去,用力一踹!
这个不到三分钟的视频,肖某足足被两人打了33记耳光,踹了16脚。
从视频上可以看到,肖某的身高明显比两个殴打她的女孩要高出不少,但肖某自始至终,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就这么默默地承受着同校同学对她的拳打脚踢。
而且知情人爆料,这不是肖某第一次被这两位同学霸凌。
从周一到周五,她已经连续不断地被欺负了整整一周!
难以想象,如果不是被霸凌视频曝光,这个才刚刚步入中学的女孩,还要默默捱到什么时候。
最让人气愤的是,涉事学校发现此事后,第一时间竟是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删除相关视频。
肖某村上的村民也知晓了此事,一时间村民们群情激奋,组织了一众人马,冲到学校,要为女孩讨要说法。
两个打人者这才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
为什么两个打人者会如此嚣张,如此不依不饶?
在后续的报道中,我发现了一个细节:
原来,肖某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就只有年迈的爷爷和奶奶,她们欺负的是肖某背后没人撑腰。
压抑,心碎。
我想,肖某被欺负时,一定特别希望父母可以挡在她的身前,做她的保护伞,给她撑腰吧。
可是在她需要父母时,她的父母还远在千里之外。
她不敢反抗的背后,其实是孤立无援的无助。
事实上,被霸凌的肖某只是万千中国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无数个“肖某”在绝望中忍受着痛苦。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副教授宋月萍展开的一项调查中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中受过校园欺凌的比例高达75%。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
在留守儿童中,每月至少2-3次遭到别人欺负的学生占了36.3%。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主任宗春山指出,通常在欺凌事件中,受害者都有非常相似的家庭背景:都是被忽视的孩子。
因为长期的忽视,他们往往容易形成内向、自卑、焦虑、软弱的性格,成为“易受欺负”体质。
在《新京报·剥洋葱people》报道的一个案例中,就有这样一个女孩。
她叫朱锐锐,14岁,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她成长的十多年来,一年只能见父亲三四次,由于缺少关注和管教,她通过社交平台认识了很多不良少女。
其中一个女孩叫王茜,初三辍学,在外打工,她打过朱锐锐,也打过朱锐锐的朋友,但朱锐锐还是经常找她玩,称她为“有本事的人”。
一次,朱锐锐和王茜一起玩时,因为撇下王茜去找了别人。王茜记恨在心,便带着一帮人把她堵在了一个偏远的公共厕所。
在流出的视频里可以看到,王茜扬起胳膊,狠狠地就是一个掌掴,巴掌落下的声音响亮又沉重。
朱锐锐的脸很快就又红又肿,嘴巴也流血了。
但王茜没有丝毫心软,反而左右开弓,更加使劲地掌掴,边打边骂:“你是不是要跟我道个歉。”
朱锐锐哭了,却没有还手也没有说话,唯一的动作就是被连续掌掴时,用力低下头,或是用胳膊挡脸自卫。
在这十多分钟里,朱锐锐被掌掴了近百下!
即便被打的如此严重,朱锐锐也没有求助,面对爷爷奶奶的疑问,也只是坚称自己磕的。
直到十天后,视频在网上疯传,奶奶才从邻居口中得知孙女被打。
但当奶奶对王茜恶语相向时,朱锐锐竟反驳:
“你不要这样讲别人,人家也有尊严。”
“她人挺好的。”
村里的人说,朱锐锐从小就“乖巧”,就是性格“软弱”了些。
记者第一次见她时,她也是眼神躲闪,说话轻柔,瘦弱得像个小学生,让人怜悯。
可所有的“软弱”背后,不过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匮乏。
教育专家兰海说:“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感,归属感是一个可以寻找的根,是可以放飞的翅膀。”
对孩子来说,成长的每一天都有父母相伴,他们的感受能被看见,他们的烦恼能被理解,就是孩子归属感的源泉。
他们被欺负、被伤害时,有父母关心,有父母撑腰,就是他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而留守儿童,他们没有根,没有翅膀,容易活成一座孤岛,当他们遭遇霸凌时,也就没有勇气和底气去反抗。
最让人难受的是,留守儿童的辛酸和苦难,远不止如此。
看过一部感人的纪录片《加一》:
加一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时,她还不到1岁。
她常年跟爷爷奶奶生活,父母一年才回家一次,有时可能两年都不回来。
懂事的她,5岁时,就能熟练洗衣、做饭、放牛,照顾弟弟穿衣吃饭。
她就这样在父母不能归的故乡,兀自生长,独自坚强。
可这份的“懂事”背后,是被迫的早熟。
没有人知道,在一个又一个想父母的夜里,泪水浸湿了枕头,也浸湿了她的梦。
也没有人知道,在一个又一个难熬的日子,她有多想父母抱,父母疼。
可父母留给她的,只有电话那头的声音,相册里的照片,过年时匆匆来去的背影......
留守儿童的苦,是明明有父母,却活得像个孤儿,只能独自长大。
七年前,贵州省毕节市一个小村子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惨剧:
一个家里,四兄妹一起喝农药自杀,最大的哥哥才14岁,最小的妹妹不过5岁。
这四兄妹是当地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感情不和,各自外出打工了。
平日里,他们虽然住着三层的楼房,吃穿也有,但却活得并不开心。
房子再大,也只有无尽的冷漠和空虚。
他们每天自己做饭,自己收拾,不会有人催促他们睡觉上学,也不会有人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
哥哥死前还留下这样一封遗书:
“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表示,一个孩子年幼时最需要的是心理抚养。
没有获得过足够心理营养的孩子,内心都有个黑洞,不断蚕食着他们生命里的能量,让他们一点点陷入绝望。
留守儿童的痛,是深入骨髓的孤独,是内心深处的贫瘠。
知乎网友@灵芝,初二时出现厌学、焦虑心理,父母带她就医时已经是轻度抑郁了。
原来,灵芝从小被寄养在伯父家,同学经常嘲笑她是没有爸妈的孩子。
她生气反驳,同学就问她“那开家长会为什么就你没有父母来?”她无话可说,只能默默躲在角落哭。
小学时,堂妹经常推她下楼梯,还各种使唤她。堂哥则更过分,不管闯了什么祸,都栽赃到她身上。
她说:“我感觉自己就像孤儿院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一个人,我就想做个有妈的孩子。”
长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越积越多,灵芝最终抑郁成疾。
都说父母在,家才在。
没有家的孩子,委屈只能往肚子里咽。
他们像一颗小小的种子,藏起自己的辛酸和眼泪,被迫懂事和长大。
留守儿童的难,是再难,也得自己扛,哪怕稚嫩的肩膀,早已伤痕累累。
网上曾经有一封信看哭无数人。
那是一个叫赵子涵的小朋友,写给常年在外打工父亲的一封信:
当你走的那一瞬间,我哭了,我不想让你看见我哭,所以一个人跑到屋里,悲痛大哭。
你总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但是我现在奖状已经贴满了墙,你还是没有回来......
她每天努力学习,不求新衣穿,也不要零花钱,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一见自己的爸爸。
因为距离上一次相见,已经过去了一年半。
如果思念有声音,那爸爸妈妈那边一定早已震耳欲聋。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困难的从来不是物质上匮乏,而是每一个需要父母陪在身边的时刻,父母都缺席了。
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开家长会,第一次拿奖状......无数个第一次,都是留守儿童心底难以诉说的痛。
不禁想起之前人民日报发表的陪伴孩子时间表:
人的一生其实只有短短的900个月,相当于一张画着30*30表格的A4纸,总共900个格子,一个格子代表一个月。
孩子上学之前,每天朝夕相伴的时间有32个月;
幼儿园后,陪伴时间最多只有25个月;
小学后,只剩下20个月,再到初中、高中、大学,依次递减......
也就是说,我们能陪伴孩子的时间,总共也就只有区区91个格子。
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要是每年回一次,待个十来天,那能给到他们的时间,也不过7个格子而已。
我们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每一天都在倒数。
都说陪伴是最好的告白,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是:
回到家,能看见父母。
他遇到问题时,身前有父母引领。
他被人欺负时,身后有父母撑腰。
他的喜怒哀乐,父母都能参与。
最后,献上一首留守儿童写的诗《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冬天过去
春天回来
爸爸妈妈转身离开
留下了冬天
只有他们
才能把春天
带回来
希望父母们不管再苦再难,也把孩子带在身边。
陪伴他成长,做他的大山,给他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他一个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