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面对“新冠一代”的次生灾害,请父母收好这份《责任清单》-天天观热点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12-19 10:31:41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永远的责任人。

作者 | 可乐妈

从2019年到2022年,疫情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


(相关资料图)

如今,随着防疫措施的不断优化,疫情终于迈向了新的阶段,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虽然疫情进入了尾声,但出生并成长于“新冠一代”的孩子们却依旧在面临着疫情所带来的“次生灾难”。

今年1月,历史最悠久、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自然》就刊登了一篇论文:

研究人员对比了672名3个月到3岁的儿童的认知能力,其中包括39名疫情期间出生的孩子,结果发现:

疫情期间出生的孩子在早期学习测试中(包括语言、解谜、站立和行走等运动能力等)的得分偏低。

100个疫情期间出生的孩子中,大约只有5个孩子,能赶上疫情前孩子的平均水平。

然而,危机也是契机,疫情就是大考。

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位家长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现在,孩子能够依靠的就只有我们。

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才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收好这份“责任清单”。

做好孩子的学习引航者

疫情三年,网课反反复复,课堂外成了孩子们真正的分水岭。

就像一位老师在朋友圈所说的:

“网课第一天到网课结束后,许多孩子一定会有质的飞跃,但同时,也会有很多孩子被甩开距离,并持续被甩开。”

毕竟,疫情只是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并不代表可以就此躺平。

然而,海外一项针对25万个不同国别和年龄段样本的研究却发现:无论老师的教学手段多么有趣,都无法保证网课的完成率。

我身边有位当班主任的朋友更是表示:

每回学校一停课,各科老师就要在群里轮番上阵催作业、催打卡。

可集结号响烂了也没用,不交作业的总是那几个,上网课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事实上,越是孩子偷懒放纵的时候,家长越不能松懈。

课堂之外,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里,接受着父母怎样的教育和熏陶,最终,都会直接体现在成绩上。

所以,在教育的路上,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

去年疫情反扑,河北多所学校要求学生居家学习,衡中也不例外。

曾有家长晒出了群里的聊天截图,凌晨5点41分,家长们就开始叫孩子起床,开启新一天的学习。

哪怕是周末,家长们也会严格督促孩子上课和测试。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没有自制力的时候,适时出手,用他律去除孩子天性中的散漫与惰性。

撒手不管固然轻松,但想培养一个自觉主动的孩子,父母万万不可缺席。

做好孩子的“习惯养成师”

今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开始实施。

其中一条提到,父母要更多关注未成年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

而想要尽可能摆脱疫情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关键也在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除了培养学习习惯外,父母更要注重孩子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1. 坚持锻炼的习惯

《自然》杂志发布的论文中提到:

疫情期间出生的孩子,运动技能受影响最为严重。

而大量的研究表明:

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和智商,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聪明。

想要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父母可以参考《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的三个建议:

带孩子寻找一种喜欢的运动,然后坚持下去;

不断丰富运动的种类,激发大脑活力;

运动过后,开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脑力活动。

2. 做家务的习惯

今年4月,上海疫情爆发。

上海大润发南汇店的店长王先生,讲述了这次疫情中,自己注意到的一个现象:

“一些00后或者刚工作的年轻人,在电话里告诉我,因为平时没有做饭的习惯,家里连锅都没有,肉啊蔬菜啊,对他没有意义。

他什么菜都不要,就要泡面饼干,再配点水果。”

这也提醒了父母:

除了学习之外,平时一定要重视家务劳动,至少要让孩子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

《人民日报》曾推荐过孩子做家务年龄对照表,各位家长可以参考执行:

期间,父母也要做好示范和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孩子走出疫情阴霾的第一步,就是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

做好孩子的“情绪调节器”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彦平博士分别在2020年与2022年对1600余个青少年家庭做了调查,发现长久的居家令亲子关系愈发不和谐。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石家庄一小区,因为孩子睡懒觉、不想上网课,上课也总是抓耳挠腮、左顾右盼,家长便忍不住训斥了孩子几句。

可谁知,这孩子竟然一怒之下跳了楼。

家长慌慌张张报了警,跑到楼下,抱着受伤的孩子嚎啕大哭。

教育好一个孩子,不是监督他完成作业就足够了,也不是开发智力考高分这么简单。

聪明的大脑可以让孩子上一个好大学、做一份好工作,但如果孩子不懂得情绪管理,冲动易怒,又该如何面对未来人生路上的挫折与困境呢?

《情绪智能》的作者丹尼尔戈特曼博士曾说:

“孩子情绪表现最强烈的时候,也是情绪管理训练的最佳时机。”

保持冷静,调整一下呼吸,别急着回应孩子的坏情绪;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当孩子生气时,无需把这当作是对父母的挑战;当孩子伤心时,也不用把这当成是一件必须尽快处理的棘手问题;

感同身受地去倾听孩子的问题,透过他的表情、动作,走进他的世界;

引导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贴上标签,准确表达情绪……

疏导孩子的坏情绪,离不开父母有温度的陪伴、理解和回应。

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表达,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做好孩子的“幸福引路人”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表示,“新冠一代”的孩子们普遍出现了“四无”症状:

“大规模暂停社会活动造成了社会隔离,2021年11月份在新华社帮助下,我调查了三十多万中国的中小学生,发现心理问题的伤害上升很多。

尤其是孩子们‘四无’——

学习无动力,没有家长和老师逼着孩子们就不爱读书;

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各种社交媒体,对真实的人和事情没有兴趣;

第三,社交无能力;

最后,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这也再次警醒父母:

教育路上,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对此,彭凯平教授在一次演讲中建议父母,一定要做到以下三件事:

1. 一家人多呆在一起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幸福的孩子是陪出来的。

只有充分的陪伴,才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 一家人多沟通、多说话

一份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沟通问题。

在关于家长花多少时间与孩子谈心的问题上,25.1%的四年级学生和21.8%的八年级学生选择了“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我谈心”。

渐渐地,孩子就会出现一种非常普遍的误解:

“我的爸爸妈妈根本不关心我,我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3. 多聊聊艺术、音乐、电影等

那么,不谈心的家长平日里都跟孩子谈什么呢?

答案就是谈学习、谈成绩。

只聊那些“有用”的内容,一字一句都带着很强的说教性、目的性和功利性,最终,摧毁了孩子的幸福力。

教育无法重来。

在孩子的成长上,你只有一次机会,一旦荒废,影响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所以,请一定要走进孩子的世界,给予他高质量的陪伴,开启更多没有目的的谈心,做好孩子幸福路上的引路人。

《人民日报》曾发文称:做父母也是一门“必修”课。

后疫情时代,考验的不仅是孩子,也是父母。

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孩子的每张成绩单上,都浸润着父母的汗水。

从来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强大。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都站着平凡却伟大的摆渡人。

愿我们都能陪孩子度过这段最艰难的时期,让他们今后的人生里,日日有生机,处处是晴天。

标签: 责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