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被网暴…承认一个女性优秀,有多难?
最近谷爱凌,又被“网暴”了...
(资料图片)
新华社体育部,评选出2022年国际十佳运动员,北京冬奥会冠军——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毫无悬念登上榜单,她还提了一句自己斯坦福第一学期满分成绩(全A)的消息。
谷爱凌晒出成绩单,很多人祝福,觉得她是大家学习的对象,也有很多网友因为她的成绩让自己受到鼓舞。
但是也有网友质疑,这是团队运作,觉得她的成绩很水,甚至有人发长文,专门“分析”了谷爱凌在斯坦福的课程成绩存在水分,并称“谷爱凌的成绩,都是妈妈甚至团队精心规划、审核过的,远远不是普通的学生一个人的奋斗。”
一向自信开朗,不回应质疑的谷爱凌也回复了信息:
承认别人厉害有那么难么?不,应该是说承认女性厉害,有那么难么?
“不好意思,我们单位不招女的,女的事多,干不了这份工作…”
“女生别瞎折腾,就得找个稳定工作…”
“工作好不如嫁得好,嫁个好老公,相夫教子,这才是女人该做的事情…”
“女人不生孩子就不完整,人生没有孩子还有什么意义?…”
“哪有那么年轻漂亮还能成绩那么突出的,是靠什么得来的吧?”
……
这些话,你是不是也觉得耳熟?
从小到大,在种种情绪勒索、道德绑架、刻板偏见面前,女孩子不仅要被规训,还要被看客的言论“二次伤害”,一言一句都在说“你不行”。
80后广东女孩李然,是欧洲第一位中国王妃,31岁上榜中国最成功女性。
李然在学校就是女神+学霸级人物。大学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金融学,并同时获得了经济学学位,又在巴黎高等管理学院成功拿下奢侈品营销和管理专业MBA,和王子恋爱,最终结婚。
全世界都以为,她在拥有了无限财富后在王室安心相夫教子。但是,孩子长大后,李然便火速重返职场,在奢侈品公司Christian Dior担任客户卓越体验主管。她不光是比利时王妃,也是职场上的女神,一直努力活出自己的姿态。
李然用自己的行动,打破俗世的偏见,为了自己赢得了尊重。
女性需要多努力,
才能抵抗这个世界的偏见?
我还记得中国女足夺得亚洲杯冠军的精彩时刻,堪称“逆境绝杀”的比赛,让许多球迷至今回味无穷:上半场比赛结束时,中国女足0比2落后韩国队,比赛几乎要画上句号。
但看似败局已定,并不能阻碍女足姑娘们的“冲杀”。中国女足用“教科书式的大逆转”击败韩国,时隔十六年再次捧起亚洲杯冠军奖杯。
很多网友被科普了女足的往昔荣耀后才发出感慨:原来她们这么强!好像只有夺冠,女足才能拿来和男足做对照,被短暂的关注。
然而,短暂的关注之后,这些女足球员叫什么名字?她们什么时候还有世界级比赛,真的有人关注到吗?
同样是运动场上,中国首位女子UFC格斗冠军张伟丽,依然被嘲:“太能打,没人敢要”。
拼了4届奥运会才拿到金牌的铅球运动员巩立姣,依然会恶意被女记者问:“什么时候做女孩子”。
谁能想到,就算是奥运冠军,被提到的问题不是梦想和未来,而是婚姻和生育?
优秀的女性不需要这些「过去的标准」来证明自己。
女性,不该被定义。
强,不应该是罪过。
女性的力量拥有无限可能
女性的力量,只要自己不局限自己,真是无限可能。
董明珠:格力背后的女人
湾仔码头:水饺女皇
老干妈:不上市的辣椒女王
陈小英:申通王国掌舵者
这几位大女主,在失去爱人之后,为了家人和孩子毅然创业,创造了神话。女性的可能性,也不该只在生育市场上被歌颂。
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关于世界各国劳动参与率的数据。中国赫然位列世界第一,劳动总量世界第一,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从年龄层上来看,真正撑起中国经济大半边天的,其实不是中国男人,是那些25-55岁之间,已经当妈、当媳妇还要和这个世界厮杀的中国女人们。
要知道,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才60%,法国女人的劳动参与率才50%,美国女人的劳动参与率才58%,她们享受着发达国家的高福利,生了孩子,奶粉钱政府出,学费生活费政府出,甚至在澳洲连保姆都有政府补贴。而中国女人,相比之下,一个人强悍的好比一个军队。
胡润富豪榜2017年的时候发布过一份全球各国白手起家女富豪排行榜,12个国家88名女富豪上榜,中国女性占了56个席位,位列第一,占比64%,前十大白手起家女富豪,有六位是中国女性,前三甲都是中国女性。
强悍的中国娘们,让她们在顶尖富豪阶层,在中产阶层,甚至在普通阶层,都让中国正在全面超越世界平均水平。
我和3娃爸开玩笑:你知道,假如我有个媳妇,能有多成功吗?
爸爸(求生欲):你说得对,我也觉得男人在婚姻里占尽了便宜。
女性可以选择围着炉灶,围着孩子,这是我们选择的爱和家。
女性也可以选择围着事业,围着会议桌,这是我们选择的自我和价值。
并不矛盾,也不应该矛盾。只要自己不限制自己,怎么选择,我们都可以。
写在最后
谷爱凌能在偏见的世界中自在活出自己,用旺盛生命力照亮一方的生命故事,比全能天才混血少女金牌加身的成功故事更打动人。
就像罗翔老师所说的:你整个人都在偏见中,你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
努力让孩子成为“雌雄同体”的包容性、多元化、坚韧人格,比一味的用性别角色去限制孩子的选择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很多优秀的人不是“像男人一样拼命”“像女人一样细腻”的雌雄同体,而是接纳自己性别的优势,抛开标签,成为自己。
标签: 斯坦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