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副刊问卷》第七季第4期|眼科医生陶勇:生命中有不完美才更真实
编者按:2022年已尽,2023年新春的钟声敲响。这是一场道别,也是一种重逢——在改变中与曾经的自己道别,也在改变中与新的自己重逢。岁末年初,我们该如何回顾,如何展望;我们要如何总结,又要如何探索?
同2021年末一样,《天天副刊》的年终问卷又一次如约与读者见面,九个简单的问题,却有很多不同的回答。为对自己,也是对这特殊的2022年的一份记录。
(资料图)
本期答题嘉宾
答题人:陶勇(北京朝阳医院 眼科主任医师)
01
对您个人而言,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记录2022年,您会选择哪三个词(句)?为什么?
陶勇:小白鼠——2022年我们团队研发一款过敏性结膜炎的试剂盒,因为我本人是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所以在研发过程中我成为第一只“小白鼠”——用猫毛、狗毛蹭我的眼睛,几分钟就能诱发我的过敏性结膜炎。这款试剂盒年底上市了,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对比日本同类产品,采集过程更加快速、舒适,检测灵敏度也比日本的72.2%更高,达到95.3%。
直播——每年暑假是学生们放飞自我的用眼高峰期,也是近视进展最快速的时期。2022年暑假我抓住这个关键时间,做了十场左右防控近视的免费直播,提醒孩子们爱护眼睛,告诉孩子们科学护眼的方法,解答家长们最关心的眼健康问题。我觉得效果挺不错,每场直播都有数万人收听。
健康——2022年,父母、伯伯、孩子和我本人都有过生病的情况,有过小的波折,但最终都恢复了。因此,健康对于我们全家来说,会倍感珍贵。生病不仅影响工作,也牵挂家人的心。
02
这“每个人都不容易”的一年中,您在疫情中闯过的最大难关是什么?
陶勇:年底疫情放开的这一段,在感染高峰期,我们科室医生、护士轮番病倒,其中一位护士和她的父母也都症状严重,并且她父母还有高血压和心梗的基础病,护士自己也是一个人生活。作为科主任,我对全科员工和她们的家庭的健康负有责任,如何能让每一位员工和她们的家庭都度过难关,其实很考验我,好在大家都很齐心,各种帮忙,最后依靠集体互帮互助的力量,共度难关。
03
2022年的疫情中,有没有一段亲身经历,曾带给您温暖和感动,让您很难忘、很受鼓舞?
陶勇:我们科室的一个护士,曾经见义勇为救了我,并且事后又把捐给她的钱反捐给盲童,这个护士今年又受伤了。原因是她怕术后麻醉的病人摔倒,扑过去扶那个病人,结果扑过去的时候砸到别的东西了,骶骨骨折了。她让我温暖、感动、受鼓舞,好人永远是好人。
04
这一年中是否有哪一刻,是您想重新来过的?
陶勇:没有,我抱着一切不可重来的想法,在当时就会尽力;做不到、做错了,也不会遗憾。其实我觉得生命中有一些不完美才更真实吧。
05
2022年,哪一种“全新事物”进入了您的生活?给您带来什么变化?
陶勇:我给自己做了一个AI数字分身,我的一些简单的科普视频,我给他写好稿子,以后就让“他”上岗,让“他”去演绎。虽然现在“他”看上去还有点幼稚,但相信随着技术的再进步,“他”会越来越像我,成为我的屏幕替身,腾出我的时间去做更多事。
06
这一年中,会有一些作品(无论书、影视剧、综艺、脱口秀、展览,还是短视频、网课……)给您留下较深印象,您会选哪两个分享给大家?理由是什么?
陶勇:一是《四海》这部电影,当看到英文片名《Only fools rush in》出现时,心头墓地一动。智者说只有傻瓜才莽撞,究竟生命中的哪些事,能让我们甘愿成为傻瓜呢?看完电影后,我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写了一篇小作文发在微博上。
二是我自己创作的《保护眼睛大作战》这本书,是我在少儿图书领域的第一次尝试,专门写给孩子的漫画故事书。很多孩子看了之后很喜欢,能用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帮助他们主动掌握爱眼护眼、防控近视的知识,这一点我特别开心。
07
这一年您做成的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
陶勇: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在202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21年全国医院学科STEM眼科学榜单中排名第13位,相比2020年的排名上升30位,而在2017年之前,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从未进入过该榜单(该榜单只发布各学科前100名)。这意味着我们科室的实力在这几年里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是同事们齐心协力奋进的结果。
08
年头岁尾,如果您有一番话一直想说给某个人却始终未能说出口,它是什么?对谁?
陶勇:想对我的女儿说:过去的一年,虽然爸爸努力想陪伴你更多时间,但还是陪得不多,新的一年,我一定拿出比去年更多的时间来陪伴你。爸爸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年都要在陪伴你这个方面取得进步。
09
2023年,您可能已经给自己设立了些小目标、flag,选两三个跟我们分享一下(且不去管它们能否实现)?
陶勇:希望我们科研团队的工程化外泌体和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研究可以更上一个台阶。
希望我们研发的干眼症MMP9检测试剂能在2023年上市。
希望光盲计划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筛查公益项目可以帮到更多省市的更多人,其他项目也稳步推进。
约稿/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洁
编辑/韩世容
标签: 眼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