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妈妈:这么多年来,我在兴趣班踩过的那些坑……-今日聚焦
看点 在兴趣培养方面,大概所有的家长都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有天赋,于是各种各样的培训接踵而至,到最后却发现天赋难得一见,兴趣极易磨平。在本文中,外滩教育特约作者便分享了多年以来她在女儿兴趣班方面所踩过的坑,并提出功利主义是培养兴趣特长的最大敌人,家长一定要顺其自然,给与孩子充分的自由,千万不要用力过猛。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方也 编丨Leon
(资料图)
春节假期
外滩君精选往期好文,与大家共度佳节
“双减”之后,国内兴趣班火了,如果只是培养一些爱好,家长和孩子都很轻松;如果抱着培养特长的目的,那就复杂了,压力和难度不会低于学业。
加拿大学校功课负担不重,孩子们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外活动中度过,再加上未来的升学和兴趣特长有关系,课外活动充满着“内卷”的气息。
根据Ipsos的2018年调查,加拿大父母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的才艺,55%的家庭因课外活动而感到筋疲力尽,有32%的家庭甚至用借钱来支付课外活动成本。
我女儿在加拿大读书已经十年,为课外活动“内卷”作出了不少“贡献”。先后学习了滑冰、足球、篮球、排球、滑雪、戏剧、笛子、钢琴、小提琴、芭蕾、羽毛球、国际象棋、游泳、绘画等等,全方位各领域都试一试,有浅尝辄止的,有的获奖无数又不喜欢的,有坚持多年又狠心抛弃的,砸进去的金钱和时间已不敢去仔细计算,所有预期中的收获都没有达到,真正的收获却是来自无心插柳。
回首“鸡血”往事,历数一路上踩过的形形色色的坑,我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天赋异禀的孩子,天生我才难自弃,父母不要挡住闪闪发光的才华即可。普通孩子的兴趣特长培养,缴智商税的可能性很大,原因是家长的功利主义和专业信息不对称。
兴趣比擅长更重要
培养才艺特长,首先要知道孩子的兴趣,这是最大的难题。因为孩子的兴趣是如此变幻莫测,而且难以捉摸,看起来什么都喜欢,过一阵又不喜欢了。
对于年幼的孩子,加拿大父母都会有一个“采样期”,就是广撒网,让孩子什么活动都去试一试。那么,究竟到啥时候能走上一条又精又专的道路呢?时间是如此宝贵,孩子总不能一直在各种兴趣班上穿梭吧。
学者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顺其自然,直至孩子找到兴趣为止;有人认为8岁以后就要确定一两个擅长的项目长期坚持,因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那么,究竟兴趣寻找出来的还是培养出来的?从成功人士的案例来看,有两个相反的例子。
Roger Federer是网球界的传奇人物,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男子网球运动员,他在童年和青少年时玩过多种运动,网球的兴趣是之后才发现的。
另一运动界传奇人物Tiger Woods则相反,自童年开始,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只专注于高尔夫球。
专家们指出,一直以来,Roger Federer的培养方式更加普遍,但是,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父母倾向于采纳Tiger Woods的培养模式,他们认为“采样期”太长不利于建立先发优势,应尽早选择孩子擅长的项目重点培养。
Roger Federer
观察我周围孩子的情况以及我的切身体会,Tiger Woods模式成功率很低,擅长不一定带来兴趣,因为普通孩子的天赋或者擅长也就是个中等水平,高强度的深入培养很艰难,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大部分孩子都会半途而废。
Tiger Woods
我自己的失败案例有很多,其中败得最惨的是钢琴,因为没发现我女儿有音乐上的天赋和兴趣,我一开始还是比较理性,不考级、不比赛、不追求进度,也不逼孩子练琴,女儿既不喜欢也不反感,相安无事地学了一年。
事情的恶化始于女儿钢琴比赛获奖,钢琴老师极力鼓动女儿参加比赛,给我女儿选了一首曲子进行精心指导,结果女儿拿了个二等奖。
看到我意外又惊喜,钢琴老师便趁势提议:要加快学习进度,要去考级和比赛,这么好的天赋,这么佛系就太可惜了。
我相信很少有父母能够抵挡“孩子有天赋”这样的诱惑,从此,我女儿的钢琴学习成为重中之重,上课从一个星期一次变为三次,还有频繁的考级和比赛,当然,我家从此也结束了母慈子孝的生活,钢琴练习引发的母女拉锯战,成为生活主弦律。
两年过去了,奖是获了不少,女儿却越来越讨厌钢琴,可能是获得的奖励和人们的赞扬,她不愿意放弃,但同时,她又不愿意练琴。我也疲惫不堪,可是投入了这么多的金钱和时间成本,我也舍不得放弃,我们就这么纠结着。
直到有一天,女儿同学Lily来我家,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天赋和兴趣。Lily家是叙利亚难民,逃难来加拿大之前,只是跟她妈妈学过一点点钢琴,可是当她弹琴的时候,眼里光芒四射,身体仿佛已和曲子融为一体,不由让人深深感动。
就在那天,我和女儿心照不宣地决定放弃钢琴,女儿从此再也没有摸过一次钢琴,三年花费的精力与财力都扔在了水里。
和我们相反的是,钢琴老师则是收获颇丰,我们的课时大大增加;考级后每升一级,学费就要大幅度上涨。同时,因为女儿获奖众多,越来越多的孩子奔向钢琴老师。
我的失败在于缺乏专业知识,对于孩子的天赋估计过高。我现在才知道,除了顶级钢琴比赛,其他比赛获奖并不难,只要愿意砸钱、砸时间,老师水平够高,孩子只要老老实实按照老师教的不出错,基本都能获奖,跟孩子天赋的关系不大。
我轻信老师所谓的“有天赋”的说法,以为可以培养女儿的钢琴特长,结果兴趣没有培养成功,反而连最初的一点喜欢也丢失了,因为急功近利,我给自己挖了个坑。
如果当初我不让女儿考级和比赛,她至少现在还可以拥有钢琴这个爱好,或者甚至可能会因为渐渐有了兴趣而培养成特长。事实上,兴趣比擅长更加重要,兴趣可以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潜力,可以让孩子不畏艰辛地持续努力,兴趣会让人变得擅长。
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经过各种兴趣班以后,在高中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进而发展成自己的特长。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么着急,艺术和运动都是相通的,Roger Federer把他打网球的手眼协调力归功于他过去在篮球、手球、滑雪、摔跤、游泳、乒乓球、滑板上的训练;音乐也是如此,学好一门乐器可以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兴趣最重要,不要在乎寻找兴趣的时间有多长,这个过程的积累和收获都不会白费。
兴趣很娇嫩
在加拿大,除非是冰球、滑雪、网球等西人擅长的项目,华人家长一般更愿意找华人老师学才艺,比如钢琴、舞蹈、美术、游泳、击剑、羽毛球、篮球和足球等。
原因在于西人老师以兴趣为主,一般要等到进入中学后,才会渐渐地注重竞争和技术训练,小学阶段的孩子学得很高兴,但是看不到明显的进步。
而华人老师或者教练,大都在国内就是艺术家或者是国家队运动员,不仅专业能力超强,而且教学也更加严格,可以让孩子们早早地占据优势。
一位华人游泳教练曾经跟我说过,华人家长过于注重技术,其实没有必要,枯燥和正规的专业训练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其实西人教练的做法更科学一些,虽然不教技术,但是训练的运动量很大,让孩子长时间泡在水里,不断练他们的体能和水性,进入中学后,体能和兴趣练出来了,就可以进行高强度技术训练,进而培养成特长。
我当时不太认同他的说法,如果孩子喜欢,早点学习技术不是更好吗?一方面有利于尽早占据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判断一下孩子的发展潜力。
但是,我没有预料到一点是,兴趣需要长时间的细心呵护,因为兴趣实在太娇嫩了,稍微风吹雨打就有可能转瞬即逝,我因此也犯下了一个让我至今深感内疚的错误。
我女儿从小痴迷于画画,天天在家画个不停。在学校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上美术课,老师不太教技法,会跟他们讲不同主题的故事,然后就是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材料、工具、颜色来创造自己的手工和绘画作品,女儿十分享受和喜欢。
我对美术没有多少认识,在我眼里,绘画就是一门技术,如果画得好看,获得了各种比赛大奖,那就说明有画画天赋。
在小学六年级时,我把女儿送到一个传说培养出无数获奖孩子的韩国老师那里,短短几个月,女儿进步神速,家里墙壁上挂满了女儿的作品,听着朋友们的赞扬,我觉得很欣慰也很开心。
然而,有一天女儿告诉我,不想去韩国老师那里上美术课了,而且从此再也不想画画了。
画得越来越好,为什么反而不喜欢了呢?我很疑惑。女儿说她以前一直以为她画画挺好,现在跟那些老师让她临摹的作品相比,才知道原来她画得不够好,感觉越来越没意思了。
我这才发现,我对绘画有很大误解,对我女儿来说,绘画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她的另一种语言,是表达她的心情、感情和想法的方式。
我想起她幼儿园时,好朋友娜娜搬家离开,她很难过,便天天在家自己乱画,然后告诉我这是娜娜。她想参加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在纸上画了一个火柴人,说这是写给节目组的信,让我寄走。半年后,偶然发现那张纸还在我的抽屉里,哭得呼天抢地:“怪不得大风车一直没来找我啊,我一直在等他们啊……”好长一段时间,想起这事儿就哭,有时半夜还会哭醒。
她之前从来没有去想过她画得好不好,她只是热爱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就像我们写日记一样,不会在意布局、文采和修辞,而如今她无法再自由表达了,因为她画的时候,会注意线条、色彩怎样,布局是否合理,因而也就失去了兴趣。她的另一种语言就这样被我剥夺了,我觉得自己挺残忍的。
之后有专业人士告诉我,绘画技术没我们想的那么重要,孩子通过绘画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呵护孩子对绘画的初始的爱,技术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等到孩子自己想学了,水到渠成是最好的。
芭蕾舞是我女儿迄今为止坚持得最久的,她在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学院的兴趣班学习将近十年。加拿大有不少华人芭蕾舞学校,强调基本功训练,比较严谨和规范。因为没有指望她练成芭蕾特长,我觉得国家芭蕾舞学院更适合她,他们更注重兴趣培养,基本功训练强度是随着年龄渐渐增加,孩子不会感觉太痛苦,没想到反而成全了她的兴趣。
兴趣真的经不起风吹雨打,当孩子对某个项目产生兴趣,家长们切记不要冒进,不要激进,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呵护,否则有可能一晃就不见了。
兴趣都是有用的
加拿大的才艺兴趣班种类繁多,分类也很细致,不仅涵盖了音、体、美等各个领域,而且还有诸如烹饪、急救、缝纫、庭院种植、织毛衣等生活技能类的,可以说,只要你能想到的兴趣爱好,都能在这里找得到。
应当说,所有的兴趣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要与升学挂钩的话,很多兴趣班似乎就没什么用了。有文章介绍过国内兴趣班的鄙视链,加拿大也存在这种情况,不过,不同群体和族裔之间,追求的热门项目还是有区别的。
白人群体主攻体育项目,最热门的是冰球运动,能够入选学校冰球队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每年的私校冰球比赛是一大盛事,全校出动观看。
网球、滑雪也是热门项目,白人家庭的鸡血程度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疫情全国封锁期间,所有体育俱乐部关门。女儿的白人同学家在后院专门建了一个网球场,请私人教练过来每天练习。一到冬天滑雪季,滑雪的孩子会奔赴滑雪胜地紧锣密鼓地训练,为此不惜长期旷课。
华人圈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华人孩子主攻学术竞赛和乐器的比较多,热门体育项目拼不过白人,搞花样滑冰、国际象棋和击剑的比较多,当然,“鸡血”程度也一点也不亚于白人。
雄心勃勃的家长们,为了把孩子的特长培养成名校敲门砖,深陷焦虑的漩涡之中,我也不能免俗,我会时刻关注兴趣班的最新信息,经常阅读诸如藤校青睐的兴趣特长之类的文章。华人圈里的热门项目,我也带孩子去尝试过。
现在回过头看看,追逐热门项目进入名校,真的是一种很盲目的行为,我们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必须获得全国乃至国际级的奖项才有可能进入名校,那么,普通孩子的机会有多大?
女儿小学时,有个华人女孩拿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后,顺利考入耶鲁大学。受到启发和鼓舞,我也带我女儿去试了一下国际象棋,女儿学得特别快,连连跳级,教练不断夸赞,我不由得喜出望外,感觉耶鲁已在向我们招手,每周驱车几十公里接送都不觉得累。
但是,紧接着问题就来了,水平提高后,女儿在兴趣班很难找到旗鼓相当的对手,我们家又没有人可以陪她练习。
听说耶鲁女孩的爸爸就是国际象棋教练,而且他提供一对一辅导。我便联系到了这位爸爸,根据他的说法,想要拿世界冠军,每天至少拿出7-9个小时来下棋,还要做好频繁比赛的准备,他曾经陪着她女儿休学半年,到世界各地比赛。如果做不到这些,就不要花那么多冤枉钱了,就让孩子当个普通爱好就行了。
我女儿性格特别好动,而且她对国际象棋并没有达到痴迷的程度,她是肯定无法忍受这么长时间的枯燥训练的。虽然我的耶鲁梦破灭了,但我很感谢这位爸爸的坦率和直白。
我还对花样滑冰抱过希望,女儿长期学芭蕾,身体条件也不错,教练说她很适合学花样滑冰,她在俱乐部学了三年,最终还是没有继续下去,因为随着她的级别越来越高,动作越来越危险,不仅我担惊受怕,她自己也很恐惧,所以,能够走到最后的领奖台真的都是牛娃。
虽然名校不是谁都能进的,但是,培养兴趣特长仍然是有用的,关键要孩子感兴趣,所有的兴趣都是有用的,任何一项活动,只要孩子喜欢,愿意沉浸其中,坚持不懈地追求,不管是否是热门项目,不管最终能否获奖,这个过程的收获是巨大的。
我曾经在《
加拿大精英妈妈的反思:疫情下,孩子“虚度光阴”,却找到了“最好的自己”
》一文中介绍过我女儿开网店,出售自己加工的衣服的故事。
女儿从小喜欢做手工,我家有一个屋子堆满了各种废弃的纸盒子和材料,相当于她的工作间,从幼儿园开始,她放学回来就会专心致志地制作她的产品。但是,这份爱好从来没有入我的法眼,因为在我看来这是没用的爱好。
但是,这份爱好确是如此持久,也在开花结果。女儿的小店现在依然在开着,虽然生意没有非常火爆,但是,她乐在其中,不停地琢磨新的产品,想各种办法进行市场营销。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份独特的经历,让她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也帮助她在别的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我跟她开玩笑,作为一个资深网店店主,如果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至少可以靠小店糊口。
如果要对我的课外活动血泪史做个总结的话,我想说,功利主义是培养兴趣特长的最大敌人,家长一定要顺其自然,给与孩子充分的自由,千万不要用力过猛。
发现优质教育
标签: 加拿大_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