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国家宝藏》团队再出手!边吃边学的天花板级综艺,必须跟娃一起追!-微头条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3-01-30 17:38:18

文 | 米粒妈


(资料图)

大家知道,我们一家都特别爱吃,我和米粒爸不管去哪,都必须对当地美食狠狠扫荡一番

米粒姥姥、米粒奶奶和米粒爸,又都属于重度厨房爱好者,周末经常出其不意整出一桌子横菜。我和米粒大部分时间算是坐享其成派,有时候会烤点饼干、点心做下午茶

除了吃,美食纪录片我也特别爱看,《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早餐中国》《人生一串》……养眼、下饭又治愈,绝对的“电子榨菜”。

最近米粒妈发现了一档节目,叫《一馔千年》,它的创作班底可厉害了,是大名鼎鼎的《国家宝藏》团队

节目以“美食+历史+文化+戏剧”串联,把很多中国历史上听说过、但没见过的珍馐美馔,通过查找古籍、文献,不断探索的方式,一一呈现出来。妥妥的天花板级综艺

《一馔千年》每期节目一个主题,比如“清明上河图”,“郑和下西洋”,“忆江南”,“东坡平生功业”,“寻味铜雀台”,“敦煌壁画”,“杜甫诗文”等等。

表面上,它是一档美食节目,但细节处处说文化、讲历史、谈古今

每期节目一个半小时,三道菜,米粒妈建议大家可以一期节目分两到三次看。

《一馔千年》的主持人是朱广权,三道菜分别由沙溢、刘强、何春寰完成。

沙溢就不用米粒妈多介绍了吧

而刘强是多次走进联合国的“六边形”大厨

来自中国台湾的何春寰也相当厉害,曾运营台北故宫博物院六个文创店和三家餐厅。每年十月大展,她都会配套设计出同时代的历史美食。

记得疫情之前,我带米粒去台北故宫博物院,最惊艳的就是很多唐代宋代的美食,真的惊为天人!

另外,节目中还有一位助力了三季《国家宝藏》的史学博士。

除了明星嘉宾,每期的菜品也都会交由中国烹饪协会特邀副会长和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提前品鉴。

每道菜都精心编排了几分钟的短剧,让人了解这道佳肴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说这档节目是天花板级的综艺,最适合假期带孩子一起追呢?米粒妈给大家详细说说,它有多硬核、多宝藏。

《一馔千年》其中一期的主题是《清明上河图》,三道菜分别是假蛤蜊、盏蒸、荔枝膏。

厨师们每道菜在正式做之前,都会去国家图书馆查找历史古籍和资料,做到最大程度的还原。

沙溢要做的这道菜,叫假蛤蜊,也就是用其它食材做出蛤蜊的味道。

在翻阅了《东京梦华录》和《事林广记》后,他们获得了初步的美食线索。

鳜鱼切片、腌制后,用虾汁去煮。

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刚开始煮的鳜鱼片,虽然鲜,却还是鱼的本来味道。为了更贴近蛤蜊,沙溢特地又煮了一锅真蛤蜊去对比。明显吃出了区别——蛤蜊更有嚼劲。

所以再一次做的时候,他一是调整了火候,二是把虾头切碎继续熬虾汁,让它更加浓稠,经过不断调整,果真做出了鲜美、有韧劲,可以以假乱真的“假蛤蜊”。

从查找古籍、文献,到不断尝试、调整做法,整个创作菜品的过程,其实也教会了孩子如何从无到有,如何精益求精,在生活中、学习中,一样需要这样的探索精神。

关于这道菜,做了、吃了,这还不够。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也聊得明明白白。

比如蛤蜊在宋代有多贵?

不算不知道,一算,米粒妈也吓一跳,这真的是“天价”。

《后山谈丛》中记载,仁宗问御膳中的蛤蜊多少钱,答曰:每枚千钱。

那时候一千钱等于七百七十文钱,一个馒头两文钱,那么一枚蛤蜊的钱就能买385个馒头,现在按一个馒头1.5元来算,一枚蛤蜊放在现在,要卖500多块钱

是一枚蛤蜊哦,可不是一斤,不是一盘。

米粒看到这,立马忽闪着眼睛跟我说:妈妈咱们必须得安排一顿蛤蜊,吃的多赚的多,古代一盘蛤蜊放现在可得两三万块钱呢

除了贵,蛤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内涵,很多诗句里都有对蛤蜊的描写,其实它还代表了一种乡愁。

因为科举制度的关系,很多南方人到北方做官,所以他们会借用家乡的美食来传递这种思乡的情感。

怎么样?小小一盘菜,除了创意满满,还真能实实在在地涨知识。

同样在这一期,厨师刘强挑战的美食叫盏蒸。

《清明上河图》里有一家很醒目的店,叫“孙羊店”。如果选一种宋朝最有代表性的美食,绝对非“羊”莫属。

你能想象,宋朝的皇家,一年要吃掉多少只羊吗?

在宋真宗时期,皇家每天消耗350只羊,宋仁宗时期,每天消耗280只羊。根据史料记载,有一年,御厨烹饪羊肉的总量是434,463斤!!!过于生猛了

说回盏蒸这道菜,它来自《饮膳正要》(我国现存的比较完整的营养学专著)。

这道菜要用到羊肉三脚子(一脚子就是一条羊腿的量),草果5个,良姜二钱,陈皮二钱(要去掉白膜),橘络,小椒二钱(小椒就是花椒的外壳),杏泥一斤,松黄二合(一合=0.1升),生姜汁二合,同炒之后,上锅蒸,蒸到软烂。

是不是相当讲究?!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意思了

第一次蒸完,还欠火候,厨师刘强说,他忽略了黄庭坚说的,吃这个羊肉要“食之以匕不以箸”,就是要用勺子吃,所以它实际上要更软烂才行。于是再次尝试的时候,用了土灶大锅,火烧得旺旺的,又多蒸了一个小时。

在《说文解字》里提过,“羊大为美”,这道菜真是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在宋朝,蒸羊是非常风靡的一道菜,苏东坡也做过。节目里还特地做了一个苏东坡版本的,不用鲜杏泥,而用杏仁磨成浆做的杏酪,来蒸羊。

节目里,大家吃着蒸羊,朗诵着《赤壁赋》,满足了口腹之欲又增添了一份精神食粮

说到苏东坡,其实《一馔千年》还有一期专门是讲苏轼的。

苏轼一生被贬四方,前脚被赶出朝堂,后脚就走进厨房。

黄州、惠州、儋州,被贬之地,实则都隐藏着东坡私房菜的美食秘方。

黄州的竹笋,岭南的荔枝,海南的芋头,无不是他的盘中有味与人间清欢。

东坡鱼、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饼……无不体现着一个资深老饕的自我修养。

这一期,从东坡鱼聊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那段历史,让孩子们通过苏轼的际遇,更加了解他的诗词。

被贬惠州的时候,苏东坡又发明了一道炙羊脊骨,而从他的言语中,能感受到,虽然穷困,但日子却很闲适(让卖羊的屠夫把没什么肉的羊脊骨留给他,他边喝着小酒,边用炭火烤熟,一点点剔肉吃,很有闲情雅致)

还有一道菜羹,明明是非常清苦的感觉,苏轼却用“赋”这样一种华丽繁复的文体来写。《菜羹赋》中,各种铺陈排比,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越发觉得苏轼真是个有趣、幽默、乐观的人,在艰苦的环境中,虽然吃得素,但人家想得美

所以米粒妈觉得,东坡的气韵,不仅在诗词中,更在一餐一饭之间。

《一馔千年》这部天花板级的综艺,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家喻户晓的先贤老饕,那些只听过没尝过、令人浮想联翩的人间至味,那些活色生香、垂涎千载的传奇佳话……真的是养眼又养心,流着口水,涨了知识。

这个节目太适合假期,全家窝在家里一起追了,如果感兴趣,还可以试着做上一道,给年夜饭添个彩,加个菜,我敢说,这样的年夜饭,绝对雄霸朋友圈,必须也是天花板级的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医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

标签: 中小微企业融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