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制止男童进女厕遭辱骂:遇到问题就情绪失控的家庭能给孩子带来什么?-热讯
6岁男童进女厕被制止
【资料图】
妈妈辱骂女子20分钟
这已经不是包妈第一次写关于男童进女厕所的文章了,但今天这篇,更为严肃。
元宵节前,一名女子在微博上爆料了自己在哈尔滨某地铁站厕所内的经历。
该女子在上厕所时,发现未关上门的坑位里,发现里面正蹲着一个6岁左右的男孩。
惊吓之余,女子条件反射的对男孩说了句:“这里是女厕所,男孩不能上女厕所。”
便去了隔壁坑位,谁知,男孩妈妈的声音在厕所另一侧忽然响起:
“cao,是哪个女的说我孩子了?”
本以为只是身为母亲,孩子被斥责时,本能一句浅浅的责怪。
结果,在来往人流量巨大的地铁站厕所门口,男孩的母亲堵住该女子,对其进行长达20多分钟的语言辱骂和攻击。
甚至叫来自己的丈夫和她一起向女子“开战”,大骂女子:SB。
该女子回忆,即便事情已经过了两三天,自己的心情还是处于低落、抑郁的状态。
若是妈妈单独外出,带孩子上厕所,确实是无奈之举,相信很多女性也都会觉得合理。
可了解完全貌,就会发现存在着很多“不合理”:
第一,既然男孩的爸爸也在现场,为什么不跟着父亲一起去男厕?
第二,无论是从生理还是从心理,6岁的男孩已经有性意识,这种行为真健康吗?
第三,女子只是建议,男孩的父母便用侮辱、敏感性的词语回击,就是为孩子好?
这早已不单单是性别认识的问题,还有潜藏在教育之中更棘手的现象:
一个遇到问题就情绪失控的家庭,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参考
这个视频,看一次气一次。
根据女子的叙述,在孩子受到“委屈”后,妈妈第一时间冲出坑位,在厕所门口对她进行围堵,逼其道歉。
但是女子并不觉得有错,拒绝道歉。
妈妈却不依不挠的大喊:
“道歉,向孩子道歉,取得他的原谅。要不然谁也不走。你把他说哭了。”
“你农村的啊,所以你妈一生生一窝,所以你才没被好好对待。”
还用“没子宫的”形容这位还未生育的女子。
这位妈妈虽然口口声声的说怕伤害到孩子,但却用实际心动一遍遍的刺痛着孩子。
就像网友的评价,孩子哭不是因为被指责应该去男厕所,而是因为看到母亲失态扭曲的发飙。
著名哲学家尼采说:孩子犹如一张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完全由环境和教育形成。
身为孩子生活和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未来与外界接触时最先模仿的对象。
比尔盖茨的姐姐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比尔有着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大脑,与我们的妈妈面对面。妈妈养育了他一颗关注社会的心,推他去关心他人。”
比尔盖茨的妈妈是慈善组织联盟United Way的重要一员,在社交圈中出名的善良,在此之前还做了很多无酬的志愿者工作。
对培养比尔有着良性的循环。
新闻中的妈妈,用“母爱”“为了孩子”去包装自己的无知和粗蛮,又用“子宫”去贬低和衡量一个同性。
最后地铁站的工作人员来调解后,她不仅没有收敛,反倒骂的更加厉害,甚至到了声音撕裂的程度。
这样暴戾的妈妈,又怎能教育出来尊重女性甚至是尊重自己的孩子?
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怒吼
据事情的最新发展,女子称这位妈妈已经向她道歉,画上一个句号。
男孩的妈妈并没有通过吼骂换回尊重和理解,反而得到了来自社会上一致的批评,成为了典型的反面教材。
这并不是她最初的本意,也给各位家长重新带来思考:
极端的情绪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自己惹来许多问题。
古话讲,愚妄人怒气全发,智慧人忍气含怒。
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脾气,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为自己招惹来大麻烦的同时,还会坑了孩子。
在家里或许有人惯着,可到社会上谁还会任由你发疯?
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若干年后,男孩看到了关于自己父母的这篇新闻,
会因为母亲为了保护自己失态而感到窃喜,还是感到羞耻?
带男孩子上厕所如果被人说了,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有。
比如及时的道个歉,说自己冒犯了,讲下自己一个人带孩子出来的困难,相信大家都会理解妈妈的难处。
女厕所本来就是给女生用的,千万不要在不占理的方面再火上浇油。
有时候盛气凌人并不会让人感到你有厉害,相反会衬托出十足的不幸,就像新闻中的这位妈妈一样:
孩子父亲明明也在场,男孩却跟着妈妈进了女厕所,摆明的嫁了个甩手掌柜。
争辩时,满面的尖酸刻薄,由此可见,这位妈妈在生活中过得也并不幸福,内心积压了太多的负面压力,才找到机会撒野出来。
父母的激烈负面行为
会给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语言是看不见的利刃,可以让人充满希望,也能让人毁于一旦。
支配语言的,恰恰是人的情绪和行为。
想让孩子健康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营造出良好积极的氛围,好的氛围,需要正确的情绪和温暖的环境。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过:
“你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无论一时冲动还是蓄谋已久,当话飞出去的那一刻,就已经准确的反射在孩子心里。
就像大家评论视频中的男孩哭泣一样,他的害怕,多数来源于那个疯妈妈给的压力。
很多生于父母情绪激烈家庭中的孩子,都曾在网上寻求过帮助:
“已是成年人,为什么爸妈一吵架,我还是很害怕?”
你看,家庭给出的伤害,往往比幸福更持久。
即便在孩子长大成人,有能力周旋在繁忙的工作压力之中,却也没有能力将父母割下的伤口缝合。
所以,从现在起,做个能好好掌控情绪的父母吧,无论是对家里人还是对外人,以和为贵,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
最后,回归到这件事本身。借用人民网的一段话结束,算是再次呼吁吧:
“除了家庭责任,还有社会责任,第三卫生间设施的加快建设,社会服务对各种需求尽量满足,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