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法定婚龄降到18岁,早结婚早生娃,好事还是坏事?-报资讯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对年轻人“四不”的生活状态描述:
(相关资料图)
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
确实,随着生育观念转变、社会大环境变化,年轻人对婚姻、生育的态度真的跟上一代不同了了。
为了鼓励年轻人结婚生娃,有不少专家建言献策。
这不,前几天又有专家提出新的建议:
2月5日,经济学家任泽平发文称,超低的生育率成为目前的重大挑战,建议放宽收养和送养条件,并将法定结婚年龄降到18岁,保障单身女性的生育权。
18岁,在普遍认知中,是刚成年的年纪,从年龄上推算,充其量刚刚高中毕业。
在100年以前,或许18岁已经能够下地干活,扛起养家大任,为人父、为人母了。
但在现代社会,18岁连养活自己都困难,生娃是不是早了点?
尤其是对于女性,过早生育对自身和对孩子,可能都算不上是一个负责任的选择。
低龄生育风险更高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早生晚生都是生,趁着年龄小、身体壮,生育风险更小,身体恢复速度会更快。
但实际上,生孩子并非越早越好,低龄生育与高龄生育类似,风险也很大。
2009年,美国有研究者曾对700多万住院人口统计,列出了孕产妇并发症和年龄之间的关系。
统计结果显示为U型曲线,即低龄和高龄孕产妇的风险都很高,中间年龄的风险会比较小。
并且,低龄产妇早产风险会显著上升,25-29岁产妇早产风险为最低。
低龄生育,还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经验认知不足、经济水平较低,甚至很难按时产检。
不产检就生孩子,仿佛开盲盒一样,风险自然会飙升。
另外,从心理上来说,低龄生育思想上还未成熟,远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
孩子的到来,很可能对产妇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容易恐惧、焦虑,乃至于产后抑郁,难以适应妈妈的新角色。
过早生育,不利于孩子成长
年满18岁,虽然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从思想上来说,其实还是个孩子。
太过年轻的家长,自身心态还不稳定,情绪、性格都不成熟,与其说“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把孩子当做“玩具”,很难做到科学育儿,为孩子营造好的成长环境。
我有一名初中同学,当初她是班里的尖子生,老师们公认的“好孩子”,觉得她百分百能考重点高中,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
结果,由于家庭变故,高中时她的成绩一落千丈,高二就选择了退学,在老家一所超市做收银员。
后来经村里人介绍,没两年就结婚生子,婚后争吵不断,三天两头闹离婚。
现在她成了单亲妈妈,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独自拉扯着一个孩子,日子过得很不容易。
更可悲的是,孩子成长于这样的家庭,性格格外的自卑、内向,而且由于母亲太忙,缺少管教,养成了一身坏习惯。
建立家庭、养育孩子,除了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外,心理上的成熟也必不可少。
过早生育,无法给予孩子好的教育,很难使孩子健康成长。
生育要做好准备
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来说,生育的黄金年龄为23-30岁。
选择在这个阶段成为妈妈,不仅有一个比较好的身体状态,心理上也会更成熟,能够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
当然,生育是非常主观的一件事,每个人的生育观念、实际情况都多有不同。
或许有人觉得生娃趁早不趁晚,还有人觉得应该以事业为重,生娃不用太着急。
关键还是要看自身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但无论早还是晚,生育这件“人生大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切忌仓促做决定。
生娃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是否已经做好了成为一名母亲(父亲)的准备。
比如能不能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养育孩子,能否为孩子营造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环境等等。
如果觉得自己还没做好准备,那么太早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很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结语:
生育不是小事,太过年轻的年纪,很难承担起为人父母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没有经济实力、没有思想准备、没有做父母的意识,非常容易导致“只生不养”,害了自己,也害了孩子。
今日话题:你对专家建议法定婚龄降到18岁怎么看?
标签: 最佳生育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