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父母这8个习以为常的做法,对孩子伤害最大,赶紧对照再“避雷”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3-02-09 21:48:27

由于长期受到周围环境及思维惯性的影响,在教育孩子上,很多家长会形成一些习以为常的做法。

从教育实践中来看,有些做法是可行的,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而有些做法是不可行的,对孩子成长有较大的伤害。

以下常见的八种做法,对孩子伤害最大,让我们赶紧好好对照一下,再想办法“避雷”。


(资料图片)

01 把孩子培养成学习机器

把孩子培养成学习机器,是教育最大的悲哀之一。

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他们应该养成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掌控学习的主人。

但在现实中,却经常上演着这样的一幕:父母压着孩子的头,让他拼命地学习,逼着他多考点分。

在父母的驱使下,孩子看起来就像是被迫营业的“小动物”,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应付学习。

虽然表面看似很努力,但实则灵魂早就不在学习上,更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要往哪个方向去努力。

在这种教育方法下培养的孩子,没有自主学习的激情和渴望,也没有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反而觉得自己是在被迫为父母而学。

把孩子培养成学习机器,使得他们无法从学习中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无法享受学习。

真正的教育,是要燃起孩子学习的激情和渴望。

02 按照大人的标准和速度去催促孩子

很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后,只盼着孩子能在一夜之间就长大。

孩子还在蹒跚学步时,父母就急切地拉着孩子开始跑;

明明到小学才教的知识,父母恨不得孩子在三岁前就能学会;

孩子的小手还抓不牢东西,父母就强行把笔塞进孩子的手心学写字;

……

在激烈的教育竞争现实的面前,父母催促孩子更是司空见惯。

孩子早上起床,父母就催着赶紧穿衣洗漱吃饭及上学;

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就催着赶紧做作业;

孩子成绩落后,父母就催着赶紧加把劲;

……

从孩子出生开始,无数的父母就焦急地希望他能快点长大,成为学霸。

父母对教育的焦虑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自然总是觉得孩子不够努力,需要催促一下。

孩子似乎每时每刻都处在被父母的催促当中,我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时间能稍稍停下来,喘一喘气。

很多父母忘了成长本就是个“慢”的过程。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身的成长节奏,我们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相信孩子,不打乱他们的成长节奏,请允许他们慢慢来,所有的等待都不会被辜负。

03 用统一模板和标准答案来教孩子

和定制产品不同,因生产需要,一条流水线上的产品样式相同、毫无个性,这是它们的特质。

但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我们不能把他们当作流水线上的产品来“生产”。

这本是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但事实上,在培养孩子这件事情上,有太多的父母把孩子培养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

当教育开始有统一模板和标准答案,这离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便不远了,诸如: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答案必须和标准答案一个样;

把孩子引向套路式作文写法的“怪圈”;

……

前人早就总结出“因材施教”的道理,但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真正领悟这个道理。

在孩子的世界里,可以是缤纷多彩的。

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想法和标准答案不符,就视其为另类。

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流水线上的产品来对待,那么,孩子原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变得日益匮乏。

这绝不是在危言耸听,多少孩子长大了之后,思维变得僵化狭隘;没有自己的观点,就连写作都只能写出套话作文。

04 盲目地从别人那里复制所谓最好的教育

为人父母者,都想从别人那里复制成功最好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判断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因材施教,在教育上既不用跟风、也不用随大流,只要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实践证明,适合别人家孩子的教育,并不见得就一定适合自家的孩子。

有不少家长盲目地从别人那里复制成功的教育案例,但往往患上了“水土不服症”。

05 习惯于对孩子不断拔高要求

不少家长习惯于对孩子拔高。比如,孩子这次考了班上第二名,家长就会问:“你怎么没有考到班上第一名?”

当孩子考到班上第一时,家长的要求又水涨船高了:“你怎么没有考到年段第一?”

孩子取得成绩,原本想获得家长的肯定和鼓励,但家长这种对孩子不断拔高的要求,除了让孩子感到失望、羞愧和被打击之外,没有任何的好处。

06 把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不少家长总是以“我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的理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家长这样做,不仅不会使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反而会让孩子产生“窒息”之感。

真正为孩子好的家长,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他们一定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用心感受和理解孩子。

07 孩子一哭闹就“举双手投降”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虽然父母知道不对,但拗不过孩子的“哭喊撒泼”,不得不迁就孩子。

这种没有规则感的迁就,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只要哭闹,父母都会答应我的要求,那我下次就再哭闹一次。

但问题在于,孩子不是生活在一个真空社会里,也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他们未来终究是要独自面对外面的社会。

不难想象,缺乏规则感的孩子,将来走到社会上,多半会遭到这个社会的“毒打”。

孩子的规则感就藏在父母的底线中,父母的底线在哪里,孩子的界限就在哪里。

08 “滥用”物质或金钱的奖励

恰如其分的奖励确实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但如果把学习和单纯性的物质和金钱挂上钩,那么,这种奖励就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孩子就会产生“学习就是为了获得物质金钱奖励”的错误认识。

不以激发孩子内驱力的学习,注定是走不长远的。

结语

罗列出以上八种家长习以为常的错误做法,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家长避开教育的“雷区”,给孩子提供更科学、更规范及更有价值的教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