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 >

明明我们很爱孩子,孩子却总是感受不到?因为你做错了这3件事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3-02-27 16:32:23

尹建莉的女儿圆圆每年都会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资料图片)

这些礼物,是他们夫妻俩在日常积攒出来的:他们会记下孩子的愿望,留意她的喜好……等购物时,就把她想要的东西先买回家藏起来。

当圆圆问妈妈:为什么只有我收到礼物了呢?

妈妈就会说:因为我们经常在心里告诉圣诞老人,圆圆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请他记得每年都来给圆圆送礼物。

就这样,从不缺席的圣诞礼物,不仅给圆圆的童年增添许多快乐和惊喜,也能让她深刻感受到爸妈的爱。

然而,这种被父母爱着的幸福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感受到。

一、你的爱,孩子能否感受到?

你爱你的儿女吗?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肯定地回答“当然了”。

但如果问孩子:你的父母非常爱你,你知道吗?

相信有不少孩子会回答“不知道”,甚至是“他们应该不爱我”。

血亲之爱,孩子竟接收不到,怎么回事呢?深究到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少“爱”的行动;二是使用错误的语言。

1.缺少“爱”的行动

曾在地铁口偶遇一对母女。

女孩哭着指责站在对面的妈妈:“我就是讨厌弟弟,因为你只爱他不爱我。为什么你总是抱着他,陪着他。你多久没有跟我好好说话了,就知道批评我,催我写作业……”

只见妈妈把女儿揽进怀里:“对不起宝贝,妈妈以为你长大了,不需要我像从前一样老陪着你~”

生活中这类对话很常见,父母觉得提供物质、督促学习就是爱,然而在孩子眼里,陪伴、拥抱和鼓励才算爱。

正如那首唱出孩童心声的儿歌所说:爱我,你就应该夸我,陪我,亲我,抱我……你的拥抱少了,陪伴和鼓励少了,孩子就会认为你的感情在减少。

2.使用了错误的语言

很多父母都喜欢用错误的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

本意是担心孩子饿,希望他多吃点东西,说出口的话却是:“中午饭不想吃,那晚饭也别吃了,饿死活该”;

原本想提醒孩子早点完成作业,一张嘴就变成“不想做作业,就别上学了。我辛苦挣的钱,不能浪费在你这个废物身上……”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内心很爱孩子,嘴却很刺人,孩子获得的都是负面反馈,又怎能感受到爱和关心呢?

想要孩子接收到爱,不能只做到内心有爱,同时也需要恰当地表达。

二、爱需要行动,需要恰当表达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爸爸从来不说“我爱你”?

高赞回答是:他的爸爸从没跟他说过,你让他怎么跟自己的儿女开口?

事实确实如此,从小生活在一个不懂得表达爱的环境中,孩子自然学不会表达爱,以至于成年后的他们,既不知道该如何与父母维系亲密的亲子关系,也不善于在两性关系中传达情感,更是在抚养下一代时不得要领。

因此,对孩子表达爱,让他们感觉被爱,对他的一生至关重要。

当然,这里说的表达爱,要有实际行动和恰当地表达,这样才是明确、有分量的爱,才能准确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爱的记忆。

作家林清玄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他上小学时,爸爸在很远的外地工作。有一次,爸爸发现一款肉汤味道不错,就专门买了一口铁锅,把肉汤从单位打包回家。汗流浃背的爸爸说:“这么美味的食物,一定要让我的妻儿也尝尝。”

可以看出,林清玄的爸爸不仅行动积极,还注重表达。正是爸爸的用心,才让入口的肉汤都化作了浓浓的幸福流进林清玄的身体。

哪怕是再细小的事情,只要有明确的“爱”的信号传递,都可以转化成爱的能量流进孩子的内心。

三、对孩子的爱,该如何表达?

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儿女知道他们是被爱的呢?

心理学教授查普曼博士在《儿童爱之语》中,将我们人类“爱的沟通方式”归纳成了以下5种,掌握这几种方式,相信我们都能学会准确的向孩子表达爱。

•肯定的言辞:人类最深处的需求,就是得到鼓励和赞赏。

当孩子想尝试一件事又缺乏自信时,你可以说“孩子,我知道你能行。”

当孩子勇敢地与人交谈时,你可以说“你刚才表现得真勇敢,回答得也很流畅呢!”

及时鼓励和赞赏,对孩子来说既是认可,也是“我爱你”的情感表达。

•接受礼物:礼物是比较常见的情感流动的载体。

可以定期准备一些礼物,比如孩子想要的玩具,喜欢的童话书等。

•积极的行动:投入时间和精力,通过积极的行动表达爱。

比如孩子感冒了,你会精心地照顾他;孩子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你愿意陪他一起查资料,共同寻找解题思路等。

•独处的时刻:陪孩子时,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到他身上。

比如,谈心时,你会认真地听他诉说;游戏时,你会像“小朋友”一样融入游戏场景中,用你的表现告诉他“妈妈喜欢和你在一起。”

•亲密的接触:家人间的亲密接触可以提升幸福感。

可以在分开时给一个抱抱,散步时牵牵手,睡前来一个吻等,多一些接触,就多一份表达。

总之,爱是一种选择。只要父母愿意去琢磨孩子对爱的需要,愿意以孩子能感受到的方式表达爱,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如阳光般灿烂地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