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孩“教育”父母半小时:父母愿意听,孩子才会说 每日时讯
文 | 米粒妈
你见过一年级的孩子“教训”父母吗?
最近米粒妈刷到这样一个视频,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因为妈妈经常发火,就顺着发火的话题,条理清晰地“教育”了妈妈20多分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先是告诉妈妈,发火对自己而言没有意义:“一点点小事情就在这里凶我凶我凶我,我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还不忘讲述自己的内心感受:“那时候我为什么没有哭出来,是因为我一直在忍着忍着忍着。”
形容妈妈发火也特别有画面感:“你就像一头凶猛的老虎对着我。”
甚至还像教育专家一样给妈妈上课:“你对我发火了,我心里是怎样想的,你要清楚。”
最后还不忘指出问题的严重性:“以后你跟我说一千遍、一万遍我也不会理你了,因为你的态度影响了我的心,我的心已经碎了。”
虽然情绪激动,但是逻辑明确,既能晓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
米粒妈实在忍不住为这个孩子点赞,网友也不断拍手叫好,因为这样会表达自己的孩子实在是难得。
敢说、会说,符合这两点的孩子就足以秒杀一大批同龄人,更别说还如此条理清晰。
但想要培养出这样的孩子,一定离不开父母的努力。
虽然小男孩的妈妈因为脾气急、爱发火被“批评”,但是能够让孩子“疯狂输出”,而不是不讲道理地制止,说明妈妈平时一定给了孩子充足的表达空间。
最后妈妈也虚心接受了孩子的意见,也证明她能有意识地去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
平等、尊重,是孩子有勇气表达的前提,也是孩子能够在成长过程中自信的关键。
人们常说会说话的孩子更有出息,但孩子的表达能力源于父母的倾听与接纳,只有在父母的支持下,孩子才能勇敢开口、自信表达。
会表达的孩子,一直在发光
米粒妈最近刷到一个视频,已经在外工作的姐姐好不容易回到家,和父母弟弟团聚。
爸爸却安排了和表叔一家的聚餐,姐姐本不喜欢参加聚会,但因为不好意思拒绝,也决定参加聚会。
这个时候,还在上初二的弟弟却说:
“为什么要姐姐在她不舒服的地方妥协?那不就是为了让外面的人开心,让家里的人不开心吗?”
“爸爸可以改天单独和叔叔吃饭,姐姐回来你就让她开开心心和家人吃饭就好。”
弟弟的一番话点醒了所有人,爸爸立刻沟通修改了聚餐时间,一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吃了一顿饭。
很多网友称赞弟弟有自己的想法,还有人觉得弟弟很会共情。
但米粒妈却觉得,弟弟最难得的一点,是他能够清楚地表达感受。
姐姐虽然不情愿,但羞于表达。可对弟弟而言,他只希望家人能够一起开心吃饭,于是自在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还顺带给出了处理办法。
表达需求、处理问题,在这一点上,初二的弟弟比成年的姐姐做得更好。
米粒妈还想到了中国诗词大会上5岁的王恒屹,独自站在舞台上,面对嘉宾和几百名观众,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背诗词。
哪怕大人多少都会有些紧张,可王恒屹虽然有些拘谨,仍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当主持人问他,愿不愿意接受难度升级的挑战时,王恒屹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坚定地说:“我愿意尝试一下。”
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纠结,而是冷静地告诉主持人,自己先做下一题。
当主持人看他想不起来,想要提示的时候,如果自己有把握,王恒屹也会直接告诉主持人:“先别告诉我。”
不怯场、敢表达、情商高,在这个5岁孩子的身上,让人感受到了他强大的自信。
这份自信的确来自于他的知识储备,但米粒妈觉得,这也和他清晰的自我表达有很大关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越是开朗爱说话的孩子,在人多的场合就越自信,也更能让人看到他的“不一般”。
因为只有勇敢表达,才能让别人发现闪光点,了解到他的优势和长处,也在无形之中获得了更多机会。
被忽视的感受,说不出的话
有善于表达的孩子,自然也有不善于表达的孩子,这可能与孩子的性格有关,但最令人担心的一种情况是,孩子想说却不敢说。
米粒妈想到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
河南南阳一个小女孩手上戴了一个戒指,可能是因为太紧,戴上去之后就再也摘不下来了。
小女孩尝试了自己能想到的各种办法,仍然没能取下戒指。
按理说这个时候小女孩会求助父母,帮自己取下戒指,但小女孩因为害怕被父母责怪,硬生生忍了半个月。
直到手指越发肿胀,戒指也勒进了肉中,小女孩疼得实在无法忍受,这才告诉了父母,最后父母带着小女孩到消防站取下了戒指。
很多人不理解,小女孩为什么不告诉父母,如果一开始就寻求父母的帮助,根本不用忍受这么长时间的痛苦。
米粒妈想说,其实小女孩也知道疼,正是因为在她看来,告诉父母的结果,比疼痛更可怕,所以才一直不敢开口。
米粒妈看过一条新闻,也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
有个男孩6岁,吞了一只哨子。因为害怕告诉父母会被骂惨,于是就一直隐瞒。
这一瞒就是二十年……在这20年中,他反复感染肺炎,但一直没发现病因。
医生在他的肺部做了一个微创手术,切了一个小小的口子,把哨子冻住,最后顺利取出来。
看到这条新闻,米粒妈当时心情复杂又震撼。就因为不敢跟父母开口,孩子竟然这样默默承受了二十年……
当孩子表达感受时,被父母一次次忽视、指责,孩子就会渐渐避免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慢慢地,孩子也会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哪怕父母愿意听,他们也不愿意说了。
更重要的是,当“不说”成为习惯,哪怕对象从父母换成其他人,孩子都会失去表达的欲望,那么自身的感受更加无人在意,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看见并接纳,是父母最珍贵的爱
还记得电视剧《小舍得》中的颜子悠吗?他本来活泼开朗,学习不错,还是一个喜欢踢足球和研究昆虫的小男孩。
可是妈妈田雨不允许他研究昆虫,更以踢足球的爱好为要挟,强迫他不停地学习。
颜子悠想过反抗,可是总是会招致妈妈的诉苦、威胁、讽刺,每一句话都像巨石一样压在他的心头。
米粒妈印象最深的是,颜子悠在考试的时候突然疯了一样撕碎了卷子,叫嚷着出去踢球。
田雨这才知道,在巨大的压力下,孩子已经出现了幻觉。
颜子悠心里有太多的委屈、悲伤,却在妈妈的威压下不能表达,更无处排解,只能在心里不断积压,最后就出现了焦虑、抑郁等症状。
心理专家说:情绪是一把双刃剑。
孩子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这把双刃剑,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引导,但是如果父母无意中堵住了孩子表达的出口,那么孩子就很可能误伤自己。
就像一位育儿师遇到的咨询案例。
一位妈妈告诉育儿师,自己5岁的儿子很爱发脾气,哪怕和别的小朋友玩游戏有一点点不满意,都要大吼大叫。
不管家长怎么制止,孩子都会继续发脾气,让一家人都很头疼。
但是育儿师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家里所有的人都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告诉他不要这样做,却没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
同时,这个小男孩在家里,经常目睹外公外婆的吵架,因此潜移默化地把大吼大叫当成了解决问题的方式。
其实,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除了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就像这个5岁的小男孩,发脾气只是他认为的情绪表达方式,这是因为家长在无意中做出了错误示范,才导致孩子有了错误的认知。
说到底,不论是颜子悠的妈妈,还是5岁小男孩的家长,他们都没有“看见”孩子的感受,更别提接纳了。
或许很多人认为,孩子还小,没有什么烦恼。
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教会孩子面对并管理自己的情绪,也是父母给孩子必上的一课。
这也让米粒妈想起了那个梦想长大后烤地瓜的小男孩许果果,当时他和妈妈的一段对话刷爆全网。
许果果在和妈妈闲聊的时候问:“妈妈,如果我考上清华呢?”
妈妈自然地回答:“那妈妈就很为你骄傲呀。”
徐果果又问:“那我烤上地瓜呢?”
妈妈这时候回答:“ 如果你把地瓜烤的又香又甜又软又美味的话,我觉得也是可以的,也会为你骄傲的。”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妈妈开明,对孩子有无条件的爱,但是米粒妈的关注重点是,她一直都在接纳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也在引导他不断表达自己。
米粒妈翻了翻他们的视频,许果果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为什么高兴,为什么难过,每一次都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这也一定离不开妈妈的接纳与引导。
大人时常提起情绪管理的话题,其实,孩子也需要情绪管理。
因为,这不仅仅是管理情绪,也是孩子管理内心情感,表达自己的另一种方式。
当孩子的感受得到了尊重,也学会了表达,那么就会大大减少不敢说的可能,也避免了孩子成为只会发脾气的熊孩子。
有人说:父母愿意听,孩子才会说。
米粒妈很赞同,因为只有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才能“开口说”,也只有当表达成为一种习惯,孩子才能越来越“会说”。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医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
标签: